起点与回顾·中国设计在米兰 | INTERNI设计时代主题沙龙干货分享
随着被邀请参与活动的中外设计师朋友一一落座,《INTERNI设计时代》主编杨冬江教授热情地欢迎大家来到北京参加 “中国设计在米兰”主题沙龙活动。
INTERNI作为有62年辉煌历史、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意大利设计杂志和品牌,于去年1月份正式落地中国。“自创刊以来我们得到包括在座各位设计师的帮助与支持,我们也希望把国际最前沿的设计介绍到中国来,包括享誉世界的米兰设计周。”杨冬江诚恳地说,“我们每年组织强悍的报道团队亲赴米兰一线进行报道。今天,我们希望通过‘起点与回顾’与大家分享米兰设计周上的中国设计。”
▲ 张雷是第一位演讲的嘉宾,前排并坐的分别是(从左至右):杨冬江、宸宸、方振宁、王蕾与何崴。
▲ 现场的观众非常热情认真,演讲与讨论中途无一人退场。
“中国的设计自改革开放以来,确实取得很大进步。同时,中国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对设计师而言是一件好事。近十几年来,中国设计师也开始慢慢地思考如何走向世界这一问题。我们今天谈论的主题——米兰设计周,是设计师非常关注的平台之一,每年都有很多中国设计师前往。”
“今天的嘉宾之一,方振宁老师是著名的艺术和设计评论家,很多中国设计的文章走向也是由方老师推荐出来的。而另外几位演讲者,也在国外获得了设计奖项和广泛认可,回到中国还继续带有东方智慧的设计研究。希望他们的演讲与对谈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为共同推进中国的设计带来一些贡献。”
“2009年,品物流形做到第五年的时候,我决定去米兰留学。在米兰一年,我个人和品物流形有了180度的彻底的转变。我演讲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材料-设计-生活’。在品物流形的12年间,以及在米兰展览的7年间,我们一直在例证这个过程。
“传统手工艺是中国当代设计最具有根基的东西——所有的设计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应该从文化传统的基础而来。由此,我们在余杭开始油纸伞改造,并发掘其糊伞工艺,尝试在双曲面上实践。发现它可以非常坚固之后,我们得到了‘飘’纸椅。这改变了整个品物流形的命运——这把椅子告诉我们,传统手工艺未必从传统手工艺最终的结果衍生——如果纸伞不能衍生出新的纸伞,那么纸伞之前的十几种手工艺以及其产生的材料,可以衍生无数新东西。从油纸伞到一把椅子重新的诞生,这是一种有趣的循环,是传统手工艺及其材料解构的重生。
“五年前我们提出‘融’这一概念,意指一种解构的过程。我们启动了‘融设计展’,邀请不同领域的设计师连做五年,重新诠释传统文化。这五年的主题分别是竹、丝、土、铜和纸。明年4月4日,我们会在米兰做一个五年总结的答卷,包括2000多种材料的衍生。
“相应地,我们在杭州创立了From融设计图书馆。‘融设计展’做到第四年时,已有大量的经过传统手工艺解构的材料积累。我们希望把这些材料公布给全天下的设计师,所以该图书馆主要的职责就是从传统手工艺衍生出一种材料,进而探索当代设计。
“7年前我们拼命要出去,拼命要做一样好东西拿到欧洲去给别人看;7年之后,全世界不同地区的设计师来到这个图书馆,和我们一起做传统手工艺解构,创造新的作品;当我们再走出去的时候,会有非常大的不同。”
张雷的演讲感动了主持人和在场观众,杨冬江教授表示“在大谈中国设计、大谈工匠精神的今天,张雷早就用实际行动重新研究、解构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材料,并通过当代设计把它融入日常生活。”
“我简单介绍一下这几年我们的项目。主题叫游走两极,意指我们在中国乡村和城市的设计实践。2013年在河南的老粮库改造项目,目的是帮助当地人重建他的茶油产业。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博物馆的立面,它是由我们和一位当地工匠张思奇一起完成的。他让我们发现,建筑工艺也有大量值得研究和保护的传统和创新。
“有人提出这面墙‘怎么那么斯卡帕’(指意大利建筑师Carlo Scarpa),其实不是我们斯卡帕,而是农民斯卡帕。由此我们决定以后做建筑,30%看图纸、50%现场调整,留点20%给工匠发挥。所有建筑师都怀疑这个立面能不能成立,但是这位工匠完全靠手艺实现了。所以今年我就把他带到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这是地域性与全球性的对话,也是手工艺与大工业生产的对话。甚至可以说,这面墙如果做的够大,它的魅力会比威尼斯双年展上获得金狮奖的西班牙作品还要大。
“2015年的夯土房-青年旅舍改建,获得了美国杂志民宿类一等奖。我们在保持外观的前提下,在二层做了‘房中房’。这源自于中国在大房间中放置架子床的传统。‘房中房’是轻质、可移动的,带轮子的小房间能够供人游戏,三个房间被推来推去,可以产生不同空间的类型。我们在阳光板的材料研究方面和很多老师做了试验研发,和老土墙对比,它显得特别有张力和魅力。但是由于用了透明的材料和彩色光,而且男女混住,造成我们彻底从这个地区出局(笑),当地领导觉得太不正经了,但是农民业主很喜欢。
“在这个定慧圆禅空间,我们做了一个中国园林式的流线,这个区域原来房子前面的绿地我们把它留下来放在空间里。中国传统园林空间的精华不是样式,而是空间序列。什么是中国的?其实不见得是视觉符号。如何把中国传统翻译出当代的语言,这才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途径。”
何崴演讲结束后,杨冬江教授总结说:“今天的几位设计师,都是设计思考大于实践。”
“我今天准备的题目叫‘中国设计,全球打印’,这是我们在米兰的体验。因为我们不再需要把作品带到米兰,这就是智能制造给我们带来的最大便捷。我们用工业级别的3D打印设备,材料是高分子合成纤维,使用的技术是SLS,即选择性激光烧结。
“这是我们在米兰获得卫星沙龙一等奖的作品,‘观云篇’。概念来自刘禹锡‘看云卷云舒’,灵感来自乾隆花园的一件石刻。灯是软的,与布一样会动,由锁扣结构组成。自2013年起,在建筑领域开始慢慢普及3D打印。区别于其他,我们是从‘为制造而设计’到‘为设计而制造’,它主要针对批量定制需求,将独一无二产品的成本降到非常低。
“我们做的三维设计和3D打印设计其实是两个概念。三维设计说的是虚拟数据,核心是数据设计。从米兰回来以后我们深受版权的困扰,所以我们做一次三维数据版权交易。这得到了非常多专家论证。设计不仅仅停留在形态,在智能生产中它需要满足制造。
“我们的业务涉及衣食住行。其中,3D打印婚纱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撼。能够有这么高的交易额,米兰奖项起到很大作用。我2006年时去过米兰,10年后又带着自己的团队过去,这也算是一个轮回。”
杨冬江教授认为王蕾给设计师带来了新领域的信息,而且通过她的版权成功交易,人们在做设计的同时,也要思考版权保护问题。
“真正的设计师不要仅仅停留在原创的层面,改变,才是设计师的意义所在。我们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团队,目前专注于家具产品的设计领域,与品牌、产业、制造业融合在一起。
“这是在米兰展卫星区的一组设计,已经是落地的产品。我们希望展出的不是概念或者作品,而是产业化的结果。此外,我们每年都会针对产业前沿变化做趋势研究——目前,整个产业都在向时尚产业靠拢。时尚产业的闭环会与家居产业发生越来越多、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是新品bold系列。我们的独特性体现在设计之初的产业宏观控制力。产品设计有严谨的逻辑,我们认为这才是设计师的意义。任何设计都不可能凭空,比如在米兰斩获奖项的东方系列,源自东方设计的大趋势,这来自产业、经济和国家的进步。我们都想要东方的DNA,它在细胞里而不长在外面。与此同时,我们必须平衡东方DNA和世界产品的共性。
“在去米兰之前的4年里,我们努力利用米兰最重要的产业链力量做了一个产品系列。在这过程当中,我们不仅仅在做狭义的设计,而是在为自己的设计提供机会,为自己提供商业闭环。或许,设计从业者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三大产区米兰已经品牌化,全世界最好的家具加工厂都在那里,包括B&B和Cassina的供应商。设计呈现的背后是对于整个产业深度的了解和思考。
“为什么中国鲜有被国际认可的家具设计师,因为我们忘记家具属于产业设计,应该强调产业链条,包括前期的商业、运营、品牌,设计仅仅只是其中的一环。产品设计需要站在基础产业上,整合创造实现更高的价值。希望所有的设计从业者大家能够知起源,懂敬畏,从1700万设计人口当中脱颖而出。”
▲ 对话嘉宾分别是(从左至右):何崴、王蕾、张雷、方振宁、杨冬江与宸宸。
谈话最初,杨冬江教授说道:“今天演讲的各位嘉宾都有不同的背景,真比较成功的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当中确实有很多思考,而且在设计的过程中确实在践行其设计理念。方老师听的几位年轻的设计师演讲之后请谈一下感想。”
“我一直等待着中国设计时代的到来。中国到米兰和法兰克福去摆摊的人不少,摆了很多年,我从来不谈。今天的演讲,总结起来就叫精致的当代设计。设计就需要精致,别瞎扯文学性、艺术性。这么说吧,今天大家介绍的这些,好几件会进设计史。
“当然有一些人很刁,比如宸宸,没有讲他的设计灵感的来源。但他肯定知道宋朝的绘画,为什么这样讲?中国家具的顶峰是宋代,宋的木质家具基本上没有留存下来。但是在宋代绘画上可以看到那时的家具和器皿。他做的那一把沙发,从美学和材质来说肯定进设计史。
“在此之前,东方设计就是日本,比如无印良品。而在2014年,我查资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张雷的那把‘飘’椅。他的设计、手法与灵感的源泉继承了包豪斯那种要保留手工艺的初衷和方法。这里面谈到两个概念,手工和手艺,我们统称为手工艺。触摸会产生记忆。
“王蕾在演讲的时候我很疑惑,她的独创性在哪儿?意大利人不傻,为什么把奖给到她?最后她说我们从乾隆花园里找到了灵感,我就明白了。她的作品是非常当代的巴洛克,而乾隆花园就是真正的中国巴洛克。这就是被转译的中国元素。
“何崴的那面墙是与民工合作的,孔的节点确实很特别。他们那面墙独特的工艺和技术的展示,受到社交制约。今天终于看到中国的产品和设计师在米兰得到了这么多奖,真的非常高兴。我写了大概将近25年的评论,对中国产品的赞扬今天是第一次。”
杨冬江教授感谢方老师把今天整场的活动推向了高潮。接下来问各位嘉宾:“去米兰也好,去威尼斯也好,去了那儿真的带回了什么?”
宸宸:我们的重点是真正扎根到他们的产业当中去,这也正是我们拿回来的。
方振宁:他们把自己的东西拿出去之后还系统地总结。王蕾发现市场版权的问题,张雷的博物馆呈现手工艺的状态,宸宸更是强调系统链条。这很好。
张雷:我去了米兰之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到米兰之前,我是市场先导者。后来,我发现最好的设计来自独立设计师大量的、没有功利性的创作。我认为未来的中国设计不是一种风格,而是百花齐放上万种风格,这是中国当代设计唯一的道路。
王蕾:米兰给我们的评语的确是用新材料、新科技重新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希望不要定义东西,而追求视觉审美的冲击。
何崴:我们从威尼斯回来第一感觉是中国设计师应该有自信,中国设计师越来越走出自己的的路。中国更多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 从左至右:何崴、王蕾、张雷、《INTERNI设计时代》执行出版人尹杰、方振宁、杨冬江与宸宸。
在沙龙活动的最后,杨冬江教授总结道:“中国的设计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应该拥有更加开放的心态。独立设计师的土壤还需要慢慢的培养,这一天马上就可以到来。”干货满满的分享活动就这样圆满结束。遗憾没来参加?下次请积极报名,说不定你就可以来现场!!!
文字、编辑/李诗雯
摄影/王子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