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I. The Magazine of Interiors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对话 DS+R | 从“模糊建筑”到“一英里歌剧”

来自纽约的DS+R建筑事务所
近些年来愈发引人注目。
他们的项目涉及建筑、城市设计、
装置艺术、数字媒体和多媒体表演等,
致力于为人们提供不同的体验。

DS+R建筑事务所(Diller Scofidio + Renfro)自成立之初,其设计项目就时常游离于建筑之外,比起常规建筑设计的讨论话题,他们更在乎感知层面的体验。这种“不专业”的态度非但没有遭到业内人士的质疑,反而颇受大众欢迎,也为建筑设计的可能性做出新的诠释。我们对事务所的合伙人查尔斯·伦弗洛(Charles Renfro)进行了采访,对话从工作室的成立一直谈到在中国进行的项目。

▲ DS+R建筑事务所的4位合伙人,左侧为查尔斯·伦弗洛。摄影/Geordie Wood

DS+R建筑事务所成立于1981年,目前有4位合伙人,分别是伊丽莎白·迪勒(Elizabeth Diller)、里卡多·斯科菲迪奥(Ricardo Scofidio)、查尔斯·伦弗洛以及本杰明·吉尔马丁(Benjamin Gilmartin)。事务所的项目涉及建筑、城市设计,装置艺术、数字媒体和多媒体表演等,目前拥有超过100位设计师,其中大多数是建筑师。伦弗洛告诉我们:“每个项目的工作过程都有很强的合作性,从实习生到合伙人,每一位都会被邀请参与到设计中来,以保证最终投入施工的是层层筛选出的最好想法。当涉及跨界的项目时,我们会基于需求寻找合作者——工作室外的工程师或艺术家以及心理学家、作曲家、哲学家和演员等都会被邀请合作。”

▲ 多媒体展览《出口》。通过数字技术来表达事务所对于全球人口变动等问题的思考。摄影/Luc Boegly

不要意外伦弗洛提到了如此之多不同的职业,当翻看DS+R建筑事务所早期的项目时,大量的装置实验、媒体艺术让人无法判断这是否是一个建筑事务所。即便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地标性建筑落地,事务所对其他领域的探索也在同步进行。比如,这两年在东京、上海、墨尔本等相继展出的多媒体展览《出口》(EXIT),通过数字技术来表达事务所对于全球人口变动等问题的思考。

▲ 行为艺术《一英里歌剧》。一千名歌者散落在纽约高线公园中,绵延成一英里长的“歌剧链”。

在纽约高线公园上进行的《一英里歌剧》(Mile-Long Opera)的行为艺术, 1000位歌者头戴荧光帽,于秋天的夜晚散布在纽约高线公园,组成1英里长的“歌剧链”;事务所去年还跨界舞台表演,与舞蹈艺术家合作了《空中的夜晚》(Late Nights on Air),表演结合了空间、照明和声音,机械装置的加入打破了舞台的平衡,两块纱幕隔离了舞台前后,同时也通过不断变化的纱幕图像投影暗示出种种小到篱笆、大到地缘政治的“隔离”。

▲ 舞台表演《空中的夜晚》。舞者和机械装置与灯光、声音、投影相结合,探讨人类社会中的种种“隔离”。摄影/Timothy Schenck

这些精彩的艺术跨界项目并不能遮挡这座建筑事务所建筑项目的光彩。你一定知道纽约高线公园以及洛杉矶的布洛德博物馆(The Broad)、莫斯科的扎里亚季耶公园(Zaryadye Park)等,伸缩文化棚(The Shed)更是名列多家媒体2019年最值得期待的建筑榜单,这些地标性作品都出自DS+R建筑事务所之手。在采访中,问到印象最为深刻的项目时,查尔斯·伦弗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模糊建筑”(Blur Builidng):“我从1997年开始在事务所工作, 2004年成为合伙人。在21年的工作生涯中,‘模糊建筑’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它同时也是DS+R探索进程中的关键点。它将工作室初期的艺术实践与体验性建筑结合起来,我们工作室后来一直在此方向持续研究。”

▲ 模糊建筑。这座建筑是2002年瑞士世博会的展馆之一,整个展馆通过超过3万个喷枪形成一团朦胧的雾气,建筑仿佛浮在水面上。摄影/Beat Widmer

▲ 水雾弥漫的模糊建筑。不同于将观者引入室内,建筑师通过创造充满未来感的室外体验来唤醒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感知。摄影/Beat Widmer

观众无法忘却曾经飘在水面上的这团雾气,这座柔软的“建筑”直到17年后的今天还时常被人们提起。当时,DS+R建筑事务所被邀请设计2002年瑞士世博会的一座展馆,作为一座临时的、综合多媒体展馆,建筑师将场地选在纳沙泰尔湖(Lake Neuchatel)的湖面上。“与其建造一个有着酷炫科技感十足的展馆,我们更倾向呈现一次不那么‘高科技’的体验,将人们对未来感的体验置于建筑之外。”查尔斯·伦弗洛进一步解释道,“展馆由一个直线框架以及一些斜向杆件支撑而起,超过3万个喷雾水枪悬挂固定在斜向杆件上。喷枪开启时,水雾弥漫,一个90米宽、20米高的雾状轮廓呈现在眼前,环境成为展览的主体,为观者提供体验。这个‘建筑与环境’的尝试后来也成为我们工作室的努力方向之一,如后来在莫斯科建成的扎里亚季耶公园。”

▲ 伦敦新音乐中心的设计方案,该项目位于伦敦一个重要的文化轴线上,将在现有的伦敦博物馆遗址上展示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建筑的潜力。

Q = INTERNI 设计时代
A = Charles Renfro

 

Q:你如何看待建筑事务所的许多作品带有装置的倾向?

A:之所以觉得我们的作品像装置,是因为相较于那些尽力融入场地环境的建筑作品而言,我们的作品对场地而言更有冲击力。对于普通的市民来说,这些作品会也会让这些公共空间给人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将我们的作品定义为“装置”是一种很好的解读,但也可以说是一种批判。似乎我们的工作与全世界都在“作对”,但事实上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即为人们提供不同的体验。这种不同对于公众而言,可能是一种刺激,甚至是不安。

▲ 布洛德博物馆。作为洛杉矶市中心的实验性建筑,博物馆不论是表皮还是内部空间都颇具吸引力。摄影/Iwan Baan

▲ 布洛德博物馆底层通道,硬质的混凝土创造出柔软的造型,将观者引入其中。摄影/Iwan Baan

Q:事务所的关键词是什么?通过作品,事务所希望为城市带来怎样的影响?

A:事务所对“解决问题”非常感兴趣。我们会非常深入地研究每个项目中的问题,它们如此不同、十分有趣。首先,对基地情况进行详尽分析。当我说到“基地”,不仅包括物理层面的场地现状、边界,也包含这个地方的历史、人们的体验、功能的变迁等。这种针对每个场地仔细研读的工作贯穿于所有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分析,从场地的基因中提取并激发出新的想法,创造不一样的体验。此外,力图为人们到达公共空间提供尽可能高的通达性。比起仅仅将公共空间合理分配,我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使得公共空间变得兴奋、刺激。在完成这些充满挑战、令人激动的设计后,事务所希望通过吸引更多市民来公共空间生活,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 莫斯科的扎里亚季耶公园。一座廊道腾空跨过道路伸向湖面,成为这座城市的又一地标性景观。摄影/Iwan Baan

Q:完成项目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预算。建筑师总是要根据预算来做设计,我相信,体验的优劣与钱的多少并没有直接联系。体验非常棒的项目也可以预算很低。当然,足够的经费可以让你做出更多不同寻常的作品。所以,在“想做什么”与“能做什么”之间,设计师总是在挣扎。我们享受每个灵感爆发的瞬间。另外,还需要确定人们能够理解你做的东西。在项目中,我们会跟甲方详细地解释我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有时候甲方可以理解我们的意图,有时候则不能。我们会据此调整自己的方案,对我们而言方案不能被认同十分遗憾,但我们也尊重对方的想法。毕竟这个世界很大,不同地方的人总有个人化的信仰和选择。

▲ 纽约高线公园。建筑师将一条1.5英里的废弃铁道转化为立在空中的景观公园,项目建成至今在纽约一直享有极高的人气。摄影/Iwan Baan

Q:多媒体很早就介入到事务所的作品中,例如早期的“慢屋”(Slow House),你如何看待建筑设计中多媒体所扮演的角色?

A:我相信这里的“多媒体”意味着“媒体”和“技术”。这是一种体验,而技术帮助作为物理属性的身体去获得特定的感知。我们用技术手段来让作品的体验更为深刻丰富且具有冲击力,包括使用电脑、电子显示器以及在模糊建筑中出现的3万个喷雾管口、在伸缩文化棚(The Shed)中出现的可以移动的巨大轮子。这些“多媒体”在某些方面也可以称为“媒介”,在其他建筑设计中并不常见,它们的尺度、数量甚至看上去有些奇怪,但都可以看作是“媒介化”的体验,我们对于使用那些看似并不属于建筑领域的元素的确非常感兴趣。

▲ 事务所的作品中,例如早期的“慢屋”(Slow House)草图。

▲ 位于纽约曼哈顿哈德逊文化广场的棚顶建筑“The Shed”,拥有灵活的画廊和表演等活动空间。

▲ 巨大的滚轮让建筑外壳可以双向移动,满足不同的活动需求。

Q:DS+R建筑事务所在中国也有项目在进行,你对在中国的项目有什么看法?

A:天津的朱丽叶音乐学院是一个非常有表达力的方案,作为一个文化项目,学校共有3座表演中心以及为成百上千个学生提供西方音乐学习的配套设施。我们希望通过形式展现功能,这也是工作室经常采用的方式,我喜欢称之为“功能主义对抗形式主义”(Programist versus Formalist),我们没有一个特定的形式语言,而是根据项目所需赋予它们不同的形式。

▲ 天津朱丽叶音乐学院即将在2019年竣工,建筑师希望通过全新的公共空间来表达这所学校对中外音乐文化的开放态度。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意识到天津有着浓厚的中国戏剧文化传统。与此同时,历史上天津对西方音乐文化也持拥抱态度,这里的人们希望能够接触到中外音乐。但天津的冬天又很寒冷且污染严重,我希望定义一种介于室外和室内的公共空间,对学生与教职工开放。这是一种全新的混合性空间,可以成为人们在这里的“目的地”。我们希望方案能够既尊重天津的传统和历史,同时也通过全新的公共空间来表达学校的开放态度。

Q:希望人们称你为建筑师还是艺术家?

A:建筑师,当然。


采访、文字 / Alven
图片 / Diller Scofidio + Renfro
编辑 / 柒月
美编 / 九夏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