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白塔寺摩登杂院
中式民居严谨的几何形态、绝对对称的布局、严格的等级秩序,是中国传统家庭结构的建筑化表达,同时也反映了整个社会和国家的伦理基础。直到几年前,中国的家庭生态仍然是这一秩序的缩影,如同一个规则明确的“微型国家”。中式民居像是一座小城,有着内向且精致的结构,连续环绕的围墙隔离了外界,让居住者免受来自街市或乡村的影响。这种建筑布局与核心家庭结构类似,并且普通民居也参照宫殿的基本布局,即以中轴线贯通各个内庭院,限定出单一布局形态。
▲ 在白塔寺街区密集的城市结构之中,鸟瞰改造后的建筑夜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态逐渐地广泛应用于城乡住宅、皇家宫殿、帝王陵寝以及宗教寺庙。四合院这一建筑类型代表了一种家庭内部解决方案,标志着一种自12世纪起在北京发生的建筑演变过程的结束。四合院呈规则的四边形,被小型开口和狭窄的通道所打断的紧凑围墙保护着家庭的内部空间,三组院子沿一条轴线排列,周围一系列长廊和亭台和谐地组织在一起。
▲ 主入口的木结构是置入原有建筑中的当代元素,灰砖隔墙形成外部视觉屏幕。
当四合院在乡村或城郊独立存在时,其完整的建筑特征能够得以显现;而在北京这样的城市里,四合院则成为狭窄胡同之间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其建筑特征不得向形态和尺度让步与妥协。但四合院的中心仍是开放的,其余的各类空间则在同一层面上围绕它进行组织,由董功主持的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Vector Architects)在白塔寺附近重新改造了一座杂院(四合院原本供单一家庭居住,而杂院则是对四合院使用方式的一种演变,它允许在一座院落中同时居住着多个家庭),仍旧体现出北京老城四合院的这一特点。
▲ 入口处的咖啡馆,定制的书柜可以沿中轴进行90度旋转,形成与中央庭院之间的隔断。
▲ 从咖啡馆望向庭院的视角。
▲ 咖啡馆吧台区域,定制的木质家具与几何吊顶及面板形成构图的统一性和材料的整体性。
这座院落的翻修属于整个白塔寺街区改造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旨在通过改造整个街区,保留古老密集的历史城市肌理,同时针对具体情况对局部进行“微手术”。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的这一项目重现了杂院的内部形象,在现有建筑体量中完美地插入木结构入口,侧面的半透明隔断由灰色玻璃砖砌成,彰显当代特色的同时,强调了该街区的历史记忆。通道一侧是“装备齐全”的咖啡馆,是面向社区开放的公共性空间;另一侧可以作为从庭院进入展馆和活动场地的通道,延伸至院落的另一端。
▲ 庭院入口通向展馆的灰色玻璃砖隔断细节。
▲ 纵向竹园沿着毗邻房屋的墙壁,在中央庭院的一侧延伸。
矩形的中央庭院与主展馆位于同一条轴线上,与两侧的咖啡馆以及多功能活动空间构成U形布局,缺失的一面则是相邻建筑的墙壁,一排紧靠墙壁的竹子组成一处纵向花园,上方被四边形面板构成的木质顶棚所遮蔽。在布局层面上,竹墙连接起两个嫁接到主体建筑上的独立体量,形成环绕式布局结构。
▲ 展馆内景。
▲ 通往庭院和咖啡厅的通道。
模块化的木质窗扉可以开启,并与建筑立柱保持平齐,将室内空间与庭院连为一体。在室内,展馆还原了坡屋顶内部的木结构,使其重新呈现在观者眼前;而两个较小的建筑体则吊有格栅天花板,在材料、外形和尺度等方面与竹子上方的木质顶棚相匹配,产生封闭的室内外关系。在咖啡馆和多功能活动室中,几何图案被上升的屋顶打破,矩形开口形成垂直天窗以捕捉日光。整个建筑被重新规划为聚会、展览和展示的社区中心,也被设想为一条社区“通道”;主入口与另一侧的次入口相对应,使新的杂院结构变得通透,并面向周围的城市开放。
▲ 建筑整体改造的设计草图。
文字/Matteo Vercelloni
图片/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
摄影/夏至
翻译/钟子溦
编辑/柒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