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I. The Magazine of Interiors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现场揭秘 | 这一次,赫斯维克让建筑“高空接吻”

托马斯·赫斯维克新作
卸煤场改造项目历时两年,
终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的建成
不仅延续了维多利亚时代建筑的独特肌理,
更是建筑、设计和雕塑的完美结合,
同时守护了伦敦这座城市的古老记忆。

 

▲ 托马斯·赫斯维克与赫斯维克工作室的团队负责人丽莎·芬利(Lisa Finlay)共同解读项目的设计过程。

卸煤场(Coal Drops Yard)位于伦敦中心的国王十字区,最初被用于接收和分拣英格兰北部火车运送来的煤炭。卸煤场包括东煤场、西煤场以及西码头路拱架桥(Western Wharf Road Arches),高架桥将中心院子与低矮的街道连接起来。

▲ 建筑屋顶结构之间的大型曲柄梁神似两只长颈鹿在伸长脖子亲昵依偎,因此被戏称为“长颈鹿梁”。

▲ 卸煤场历史悠久,地理位置极佳,旁边就是渠槽,煤炭可以沿着渠道送到码头。

卸煤场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世纪50年代,火车从北部矿区进入建筑旁的高架桥,将煤放到料斗中,运送至地面以便装袋,再用马和车收集整理。东卸煤场本身地理位置极佳,旁边就是渠槽,煤炭可以沿着渠道送到码头。20世纪80年代,煤场开始有一些夜总会进驻,包括著名的巴格利夜总会(Bagley),还有一部分则被改造用于轻工业和储藏。20世纪90年代后期煤场逐渐废弃,成为伦敦这座大都市历史的孑遗。

▲ 改造前的卸煤场,位于伦敦中心的国王十字区,包括东煤场、西煤场以及西码头路拱架桥,高架桥将中心院子与低矮的街道连接起来。

巨大挑战

卸煤场的屋顶结构一侧长约75米,另一侧长约65米,每个料斗和装袋区域宽6米,非常适合转换为零售单位。“不太理想的是建筑物之间过长的距离,以及斜坡式的通道,都使得卸煤场远远低于艺术学院邻近的粮仓广场。双重挑战给屋顶的创新性设计提供了契机。”赫斯维克工作室(Heatherwick Studio)的团队负责人丽莎·芬利(Lisa Finlay)继续解释道,“两座建筑之间39米的距离对于创造一个人们想要停歇的空间来说,实在是太远了。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连接建筑物的方法,同时创造一个能够吸引人们前来的空间。”

▲ 实现原屋顶与新屋顶的无缝过渡对于形成绝佳的视觉效果而言非常重要。

▲ 根据建筑形态进行弯曲处理的“之”字形玻璃墙。

这一难题,恰恰是赫斯维克工作室最喜欢的课题。赫斯维克工作室的追求便是——以设计的灵性与有趣拥抱真实世界的复杂。工作室习惯从丰富而不断发展的设计经验出发寻找创新的灵感,反对设计的教条主义。其创始人托马斯·赫斯维克(Thomas Heatherwick)也有着注重材料与手作方面的文化背景,他对于问题解决的进取心、不断探索的好奇心和热情早已融入到工作室的设计风格当中。

▲ 建筑西面立面图。

▲ 建筑屋顶平面图。

悬空接吻

赫斯维克曾在工作室2015年披露的文件中表示:“它们之间距离太远,彼此没有任何社会化学反应,只有两层活动空间,无法带来足够的商业活力。与其添加一个完全不相关的新结构来连接旧建筑,我们选择将两座建筑的屋顶弯曲并连接在一起,这样会在下方形成一层新的空间,既可为公共活动提供更多区域,也能为整座城市提供一个遮阳避雨的场所。”

▲ 底板的接合以近乎完美的曲线连接到了一起。

在不损坏原有结构的前提下实现整个屋顶的延展与连接,无疑是技术上的一大挑战。一方面,两个屋顶“接吻点”会因为压缩使得钢结构产生巨大的弯矩,这将是一个近100吨的钢节点。另一方面,如何在连接两个屋顶的同时实现无柱结构也是个棘手的问题。“东煤场的北半部在1985年被一场大火所毁,我们认为应该将屋顶‘接吻点’确定在这里,因为它对整个屋顶结构的影响较小。”芬利解释道,“52根新钢柱可以小心地穿过现有的建筑结构,在不影响结构的情况下支撑起屋顶。”

▲ 屋顶下方的悬挂式底板, 悬挂安装是无柱空间设计的基础。

利用原始高架桥结构的固有偏心率,赫斯维克工作室成功地将两个屋顶柔畅而优雅地接合在一起。屋顶结构的每一根曲线均由20根不锈钢条捆扎安装在4根桁架上,然后与柱子捆绑而成。缝合连接的屋顶纵滑如丝带,婉转似泉流,接合点距地面的最大高度达到25米。

无柱空间

卸煤场的另一大创设当属屋顶结构下方的无柱空间,无论在风格设计还是建筑施工上均震撼人心。特殊的玻璃支架安装需要一一计算并适应“接吻点”的位置与偏差,几乎没有任何部分的外观是相同的,这需要极高的技术来实现。框架顶层由64块通高玻璃交错排列形成,形成全景视角。新的屋顶覆面使用了超过80000块瓷砖,屋顶石板专门从威尔士的采石场购入,与原建筑使用的石材一样,目的是为了保持建筑外观蓝灰色色调的一致性。

▲ 阶梯状的玻璃设计不仅支持着屋顶,还起到景观划分与装饰的作用。

▲ 缝合连接的屋顶形成了优雅美观的曲线,柔畅如丝带,婉转似泉流。

通透的空间与宽阔的视野是建筑设计的突出亮点。屋顶下方新的楼板通过巨大的合金条悬挂,向外缘逐渐变细以减少对视野的影响。楼板和屋顶间之间阶梯状的玻璃设计不仅支撑着屋顶,还起到景观划分与装饰的作用,更见美观的同时也增加了视野的层次感。此间望去,阑干曲转,栋宇恢宏。往下便是两层零售空间,其中地面层可以通向两栋建筑物之间的院子,一层则通向高架桥旁的室外空间。

▲ 高架建筑物的玻璃透明度的物理要求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挑战。

▲ 特殊的玻璃支架安装需要一一计算并适应“接吻点”的位置与偏差,几乎没有任何部分的外观是相同的。

赫斯维克工作室的设计赋予两座建筑以新的生命力,维多利亚时代的工程结构与现代设计风格交织呈现出巨大的张力。原建筑虽已破败,但丰姿犹存的维多利亚式砖架高架桥、鹅卵石街道以及让人啧啧称奇的钢铁工艺彰显着历史的遗韵;而臻至圆熟的屋顶接合技术、“之”字形玻璃框架和120平方米的带状屋顶灯配置则让人看出现代技术与设计的创新。在卸煤场的大气与古雅之上,现代风格的改造更增轩峻与特别。

遗址保护

在创新性建筑设计工作之外,卸煤场的遗址保护工作也备受瞩目。Argent公司的高级项目总监莫文娜·霍尔(Morwenna Hall)表示:“卸煤场旨在创造一种与众不同的购物体验。赫斯维克的设计是对19世纪50年代重要的维多利亚工业建筑的回应;而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如何能让未来的参观者知晓建筑背后的历史渊源及多样的功能性,这是我们设计工作的本源。”

▲ 建筑内部结构的重新设计被尽量隐藏了起来。

马尔科姆·弗莱尔事务所(Malcolm Fryer Architects,简称MFA)于2014年被任命为卸煤场改造项目的遗产顾问,与赫斯维克工作室和皇家BAM集团(Royal BAM Group)的设计团队一起工作。MFA对卸煤场进行了历史条件调查和修葺方案设计以践行改造项目的环境保护理念——以最小的改动来确保历史建筑的长期稳固,力求保留遗存之本来面貌。这一基础工作为减少现代工程手段对卸煤场的破坏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最终确定的方案内容包含保留和修复重要的历史装置和设备,使用贴合历史建筑的传统材料。芬利坦言:“团队一直在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结构,这些建筑历史悠久,曾被用作仓库、夜总会、电影院等等,我们都一并保留了曾经的涂鸦、指示牌等。”

▲ 鹅卵石街道和维多利亚式砖拱门将提供独特的购物体验。

“国王十字区已是伦敦的中心,主要包含一个住宅区和一个美食城,而它即将增加一个由煤场改造而来的现代购物中心。”Argent公司的项目主管克雷格·怀特(Craig White)激动地说,“赫斯维克工作室很好地掌握了历史建筑的特性,并加以全新的构想、凸显与丰富。”改造后的卸煤场现代购物中心将容纳一系列时尚、工艺和文化商店,还包括餐饮场所,而两座建筑物之间宽阔的鹅卵石前院将被用作户外表演空间。

“改造的结果是独特而美妙的,今天的卸煤场购物中心每年预计迎来2000多万名游客。”克雷格·怀特继续说道,“2018年秋季向公众开放时,每个人都可以亲自选购最精美的时尚与设计产品,体验全新的家居用品和生活方式。”

本文来自《INTERNI设计时代》11月刊INSIDE.


文字 / 刘家嘉
设计、图片 / Heatherwick Studio
摄影 / Hufton+Crow
编辑 / 柒月
美编 / 九夏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