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I. The Magazine of Interiors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BIG | Tirpitz博物馆:隐于沙漠中的 “庇护所”

走进由BIG建筑事务所设计的
Tirpitz博物馆,便开始了一段
独一无二、难以置信的旅程。
这座位于丹麦西岸的文化综合体
由德国二战战壕改建而成,
犹如一座沙漠中的避难所,
呈现出无尽的空间美感和迷人特质,
温和却坚定地表达了对戏剧性战争史的抗争。

今天(5月9日),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欧洲战场),对于七十多年前的那场世界大战,我们的记忆并未走远。位于丹麦的一处二战战壕,在BIG建筑事务所的改建下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这是一个不缺故事可讲的建筑,一座在战争中饱经沧桑的堡垒,本身就是一段历史的载体,BIG用大胆前卫的手笔建造了一个蕴含深邃历史故事典藏的“宫殿”,在设计中处处体现了对战争历史的深刻思考。

▲ 隐匿于自然景观之下的Tirpitz博物馆。

Blåvand是丹麦日德兰半岛西边的一个小村庄,于1944年末修建于此的Tirpitz地堡为彼时纳粹德国“大西洋城墙”防御工程的一部分,战后作为主要的防御工事得以保留,是一座承载了重要历史的建筑。1991年,其所在的Varde市将其改建成一座小型博物馆。2012年,丹麦著名建筑事务所BIG受到委托,由A.P.Møller and Chastine Mc-Kinney Møller基金会、Nordea基金会、Augutinus基金会和Varde市政府共同出资将这座博物馆重新建设。2017年7月,改建后的Tirpitz博物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 十字交叉的4 条步道刻入大地景观,精确而巧妙,如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般将地面割裂开来,并嵌入精致的“宝藏”。

如果建筑能被赋予灵魂,那么Tirpitz博物馆一定拥有一个温暖且坚定的内在。Blåvand地区背负着沉重的战争历史,这也是贯穿Tirpitz博物馆的重要基调,然而它更大的作用在于对这段历史进行某种程度上的消解以及转化。占地2800平方米的博物馆主体与场地中炮兵堡垒庞大而具有侵入性的体量不同,是一个简洁、纯粹的混凝土体块,被小心地嵌入岸边的沙丘,隐匿在景观下的伪装中。独特的设计好像沙漠中充满生机的绿洲,与纳粹堡垒的混凝土巨石形成鲜明对比,是对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残酷战争的一抹温柔对抗。

▲ 展览空间的建筑有着错落有致的几何线条,大幅玻璃幕墙很好地保证了自然光线。

远观Tirpitz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沙丘上的炮兵堡垒,冷灰色的巨大水泥方块沉重压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这里似乎依然散发着一丝侵略性。为了与二战所使用的沉重地堡形成对比,博物馆用一个交汇的十字刻入大地景观,如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般将地面割裂开来,并嵌入精致的“宝藏”。慢慢靠近,沿着切入沙丘的通道逐渐行近,地下的空间逐渐展开,眼前豁然开朗:建筑规整的直线顺着山丘的走势轻微上挑,隐藏的文化空间随之舒展开来;屋顶的几何线条交织出错落有致的节奏感,缓缓下沉的步道无形中牵引着游人逐步踏入这个结合了现代主义与一丝历史神秘感的博物馆。

“Tirpitz是一座与二战掩体相对立的建筑。我们保留掩体作为空间中的唯一一个标志性建筑,战争堡垒沉重、封闭的压抑感被博物馆轻松、开放的气质平衡。博物馆内部一系列巧妙而精确的景观切割以及由此形成的狭窄路径,与周围漫无秩序的沙坑形成对比。”BIG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比亚克·英格尔斯(Bjarke Ingels)解释道。

▲ 夜晚的中央庭院,当室内灯光亮起,站在院子中就可以将展览内容尽收眼底。

在BIG操刀之下,Tirpitz博物馆在挑战想象力的同时兼顾了与周围景观的融合和实用功能的平衡。建筑藏于沙丘之下,这也就意味着博物馆屋顶之上便是自然生态圈的一部分,因此屋顶使用了覆土结构以延续周围的沙丘景观。十字交叉的4条步道逐渐下降,交汇形成一个面积不大的中央庭院。4个彼此相互连接的主要展馆分布在中央庭院周围,四周被透明的全幅玻璃幕墙包围,光影流转之间,带给人通透开阔的感觉,同时与建筑结构的混凝土和钢铁结构形成视觉上的反差,打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中庭世界和崭新的文化空间。白天,充沛的日光和空气让博物馆即使藏身地下,也能很好地利用周围的自然能源;夜幕降临,室内灯光亮起,站在这里便可以将展览内容尽收眼底。

▲ 十字交叉的4条步道逐渐下沉,最终汇聚形成中央庭院。

博物馆内部空间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建筑入口,下层是展厅空间。建筑入口位于中央庭院的北侧,经过一段架空的走廊,转角沿楼梯而下,便来到了馆内的中央休息区。休息区与4个展厅之间各由一面可旋转打开的隔断墙面隔开,弱化了门与墙的界限,让每个空间既独立又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开放灵活的展览动线。

▲ 博物馆入口的长廊。

馆外露天的十字形步道是馆内4个展厅的分界线,包括掩体馆(Bunker Museum)、琥珀馆(Amber Museum)、历史馆(Histolarium)和特展馆(Special Exhibitions)。游客可以根据不同的展览主题自由选择进入任意一个展览空间,动线设计十分人性化。进入展厅环顾四周,除了墙壁、天花与地面,看不到其他任何支撑梁柱。展厅墙壁由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支撑起延伸出足有36米的悬挑屋顶平台。屋顶甲板由瑞士Lüchinger + Meyer事务所设计,最重达1.09吨。展览空间内部几乎没有色彩,黑色的骨架与墙面结合灰色的顶棚与地面,十分“禁欲”,却是一场精彩展览最好的幕布。简洁大气的概念设计配合超前的结构工艺,共同打造出了这个独一无二的博物馆空间。

▲ 展厅入口与“西海岸黄金”展览。

Tirpitz博物馆不仅建筑设计独具匠心,展览内容也十分惊艳。目前展出的内容均由荷兰事务所Tinker Imagineers负责设计,包括3个永久性展览和1个临时性的展览,集中反映了该地的战争历史和独特的自然环境。每个展厅都有不同的主题,包括高低、昼夜、善恶以及时间的流逝。其中,“混凝土般的军队”(An Army of Concrete)讲述了希特勒在欧洲建立巨型防御工程——大西洋壁垒这一曾经藏于阴影下的战争故事;“西海岸黄金”(Gold of the Sea)打造了一座迷人的“琥珀森林”,是整个西欧最全面的琥珀主题展览;“ 西海岸故事”(West Coast Stories)则用华丽的4D影院效果展现了欧洲西岸10万年的历史。

▲ “混凝土般的军队”展览。

此外,仿佛一场电影最后的彩蛋,Tirpitz 还保留了原始的“二战”掩体建筑原貌,并对外开放参观。游客沿着地下通道即可进入这个刻满了战争伤痕的古老建筑中,在一个石头堆砌而成的昏暗空间中,通过声光效果身临其境地体验“二战”时期战争机器的运作方式。

▲ 在“二战”掩体中,人们可以通过声光效果体验古老掩体的运作方式。

Tirpitz博物馆的设计无疑是BIG交出的一份优秀答卷,无论是独特的外观形式、精巧的动线设计,还是与周遭环境的优雅互动,都是对现代建筑工艺与结构的挑战。新旧建筑物之间的鲜明对比,不仅是时代变更下建筑设计语言与设计目的的转变所导致的被动结果,更多的是一种主观的愿望—想要从精神层面疏解战争的沉重,抚慰历史的伤痕。

▲ 建筑平面布局分析图。

在这里,人们可以怀着轻松但肃穆的心情去探索、缅怀历史。正如博物馆项目负责人克劳斯·凯尔·詹森(Claus Kjeld Jensen)所言:“ 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一处谦逊的世界级场馆,用全新的视角和壮美的海岸景观惊艳世人。新的Tirpitz博物馆是作为丹麦西岸的门户空间而设计建造的,它是一处通往历史宝库的钥匙。”

本文来自INTERNI设计时代5月刊特别策划“文化灯塔”。


文字 / 范雪
图片 / BIG
编辑 / 王昱心
美编 / 晨曦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