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I. The Magazine of Interiors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挪威建筑的几何童话

Designing The Nordic Contemporaneity

Codice DB: 2265322

近日,在传说中的“天路”——挪威托罗尔斯第根山道充满挑战的环境下,一座全景文化中心新建完成。群山环绕的险峻环境,造就了那维克(Knarvick)社区教堂的先锋派设计,而教堂企图用一个暖心社区的色调来丰富这块景致,使得鲁姆斯达尔民俗博物馆倾斜的侧颜将文化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建筑师雷乌夫·拉姆斯塔(Reiulf Ramstad)在描绘挪威建筑的当代特色和未来蓝图时说:“清晰的思维引发大胆的设计,而建筑能构成人们的印象,使得一个地方、一片区域树立起一种风格。”

前景中,一个人站在悬崖边,面朝我们,光从背后打来,勾勒出一个人形。他穿了一件深绿色的大衣,右手执一拐杖,头发在风中扬起,像是一位流浪者,目光穿过浓浓厚雾笼罩的大地,眺望着。中景中出现了奇形怪状的石峰,被一片虚虚实实的自然风光笼罩。远处的山峰在左前方延伸,逐渐淡去并趋于平缓,最终消失在东方的低地平原上。上空弥漫的雾气无限延伸,与地平线相融在一起,布满层云的天空相衬之下,变得隐约不可见。

Trollstigen (12)副本

托罗尔斯第根全景文化中心由现浇的混凝土和耐候钢建造而成,覆盖面积达60万平方米。该建筑项目基于一个极具威胁力的全景环境,大自然的力量将其打造成型。

托罗尔斯第根全景文化中心由现浇的混凝土和耐候钢建造而成,覆盖面积达60万平方米。该建筑项目基于一个极具威胁力的全景环境,大自然的力量将其打造成型。

这是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在1818年完成的作品《雾海之上的流浪者》中的景象,作品传递出人类观测到自然之无穷,又迷失在大自然极为惊艳的景观中的浪漫主义者的象征。

与“流浪者”脚下的波西米亚大地不同,托罗尔斯第根是一条弯曲的山道,位于挪威默勒-鲁姆斯达尔郡。在群山与河谷间,在斯蒂格瀑布(Stigfossen)与最高峰Alnesreset间,托罗尔斯第根山道穿越深深的峡湾,盘旋而上,成为引人瞩目的风景。如古老的自然出现时,唤回了地球的生机一般,散发着一种“浪漫主义的庄严”气息。如此环境下,立于悬崖边的那个人是如此醒目而危险,这样一幅画面激发了奥斯陆一家独立设计工作室——雷乌夫·拉姆斯塔建筑事务所(RRA)的灵感,2012年,他们提出了一个严苛周密又令人印象深刻的方案。

托罗尔斯第根全景文化中心由现浇的混凝土和耐候钢建造而成,覆盖面积达60万平方米。该建筑项目基于一个极具威胁力的全景环境,大自然的力量将其打造成型:在整个设计的挑战中,该区域遇到了严寒冬季7厘米深的大雪,根据静力状况有着极度严格的需求要去满足。此外,建成的文化中心只在夏季能够接待旅客,这种稀缺性机会导致游客量将达到约60万人次,这也意味着至少有10万辆机动车要沿着盘旋山路到达顶峰,这就需要有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的逻辑排列。要沿着山道从头到尾走一遍,不过20分钟的步行时间,即可到达一片雾海拥抱的观景处,身处其中,你将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幅浪漫主义画作。

雷乌夫·拉姆斯塔事务所创始人雷乌夫·拉姆斯塔如此诠释他的设计理念:“建筑的设计应该支撑其所在地最独有的特点,并给予观赏者旅途经历之外的附加值。所有的项目元素都应在不违背自然经验的前提下,为自然增添新的内容,与当下壮观的景象有所交流,而不是去竞争”。他还强调说,“在RRA,我们相信建筑始终是受教于其所在环境的独特性的,这样,建筑物本身就将环境突出出来,而环境的重要元素也将寄居于建筑的设计中”。这种相互的交流强调通常会使得一个特定地点所处的物理环境条件更加明晰:建筑能够构成人们的印象,使得一个地方、一片区域树立起一种风格。”对于托罗尔斯第根全景文化中心,它的选址就存在一个令人难以接近的天然条件,于是游客中心加入了人性化的设计:打造了一栋山间小屋,内含餐厅、画廊,通往那边的路经过各种小桥、瀑布,还有各种看台、装修过的外部站台和经过严密设计的观赏点,方便人们欣赏风景。该建筑融入自然风景之中,给予游客们更加亲近的感觉。“建筑的融入感是微妙的,带有极大的尊重,它巧妙地设计了一条不易被发觉的线索,引导人们的目光从一处惊艳的风景转移到另一处去”,RRA的设计师们描述道。高耸入云的托罗尔斯第根,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去表达了对于四下里不可触及的险峰的尊重,同时也加强了坚固质量的基础设施设计,以预防意外事件发生,降低维修率:“结构及细节设计将能够承受极端的压力,而不会在视觉效果上打折扣。混凝土的使用就采用了多种技术:操作过程中对于材料使用做出细微的差别,就可能在使用方法和安置位置上产生细微的区别”。于是,为了建筑与所处环境两者之间能够有一个清晰而精确的过渡,材料和所采取的选择就成为决定性的元素。望水台的颜色融入了天空的倒影,光滑透明的建筑物,被烟雾缭绕,时隐时现。不过这种有不规则线条与支离破碎的平面构成的多样性风格,揭示了简约设计植根于斯堪的纳维亚式以及渗透着乡村与城市交融的群组建筑所带来的直接效果,也正在形成挪威当代和未来的设计风格。 

那维克社区教堂高识别度的、冷静的、几何式和削剪式的外形,以及清晰的主体——螺旋塔、圣所和附属小教堂——通过三个不同层级的天顶连接,横切面相融成三个扭曲的平面。

那维克社区教堂高识别度的、冷静的、几何式和削剪式的外形,以及清晰的主体——螺旋塔、圣所和附属小教堂——通过三个不同层级的天顶连接,横切面相融成三个扭曲的平面。

“不仅仅是挪威的建筑文化遗产,我的灵感更多来自于眼前的景观,那些闭合和开放空间之间的变幻”,拉姆斯塔描述说,“如果你沿着一条小道走下去,也许猛然一抬头就会发现在你面前展开的宏大峡湾,壮观而险峻。也许在纽约,你能够找到类似关系的大大小小的空间,但他们是被塑造了的,像是第二个自然界。而在挪威,这种奇特的空间关系就发生在山谷之间。”斯堪的纳维亚的峡湾,它的山峰、海岸和地平线,形成了这个星球上最为非凡的独特奇观之一,我们都知道,就在这样的景观之中,RRA设计了一套几何式建筑结构,十分醒目。西部海岸的村庄那维克坐落于四道峡湾之间,因为村庄人口密度较大,逐渐发展成为诺德赫德兰(Nordhordland)地区最大的村落。

Knar-Int (3)

Knar-Int (5)

在这座建筑中,木头是一个主导性材料所采用的是较为明亮的松木,由预风化的赤木质地,带着一点年代干的银白光泽,这为织纹质地的传统斯坎的纳维亚林地小木屋带来了极大灵感,并赐予建筑一种独特的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特质。

在这座建筑中,木头是一个主导性材料所采用的是较为明亮的松木,由预风化的赤木质地,带着一点年代干的银白光泽,这为织纹质地的传统斯坎的纳维亚林地小木屋带来了极大灵感,并赐予建筑一种独特的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特质。

一片被低矮灌木丛林地环绕的岩石地表,树木将其隔离出一片私密地带,山腰峭壁险峻而宁静,而RRA那打破这片宁静的知名建筑作品那维克社区教堂就诞生于此地。

这是对挪威地质状况的一种顺从,从画中的高山险峰等各种维度唤起它圣礼般的建筑元素,由此诞生了螺旋塔、峭壁式房屋边缘、角落和极度完美的对称。这座建筑严谨地遵循着环境形态学,它的设计尊重并和谐地与植物、空间、地貌融为一体。不过,它并没有从本质上模仿任何元素,而是将建筑本身的棱角造型置身于这片环境中,形成强烈的对比。它的边缘沿着结构的周边向上攀升、延展,又在建筑主体的外表达到一个惊人的倾斜度时,将其收回到内部空间去,这种螺旋上升和陡然下降使教堂的中心部位变得明晰。

有十分之三的拐角设计从建筑前方是可见的,它们都在中心部位的下方,形成一种视觉量级。而无论是怎样形状的构造,教堂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本都可以形成一座独立建筑的几何模型,但那维克教堂结合了隔离式的几何造型,勾画出一个独特的混合体。这种构图来自于分解的思路,宏大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改造作品提升了他们对于建筑预期用途的觉察力。这座教堂是现代性的呈现,设计增强了与神之崇拜与宗教精神直接相关的超凡无形的特性。

作为挪威传统的木制狭板教堂的当代再诠释,那维克社区教堂以童话般的螺旋塔、织纹质地的木料和复杂的木工手艺而闻名。然而,雷乌夫·拉姆斯塔构想了一个建筑元素的经典汇编(包括螺旋塔、教堂正厅、十字形翼部和半圆形后殿),通过绵延的外部结构将它们融为一体。它高识别度的、冷静的、几何式和削剪式的外型,以及清晰的主体——螺旋塔、圣所和附属小教堂——通过三个不同层级的天顶连接,横切面相融成三个扭曲的平面,使这座建筑醒目而令人印象深刻,而建筑本身也找到了其设计韵律与强项。木头是一个主导性材料——所采用的是较为明亮的松木——由预风化的赤木质地,带着一点年代感的银白光泽,这为织纹质地的传统斯堪的纳维亚林地小木屋带来了极大灵感,并赋予建筑一种独特的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的特质。“木头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材料,它是可持续的,因为生产很便宜”,拉姆斯塔说,“为了可持续地利用森林树木,我们不会在一片地区成千上万地砍伐树木,而是分别从不同的地方挑选。这对于斯堪的纳维亚来说,是一种非常友好的建筑方式,也使得这里成为一个更加有趣的工作之地。”

这种建筑材料意外地带来了一系列设计选择:许多地区的传统教堂都以统一的木制外表为傲。这种教堂,许多都是层层排列的、多层山形墙的建筑构造,这样可以增加金字塔体系的层级,教堂的尖塔顶也会达到最高点。RRA砍掉了那多余的部分,保留了那些天然的、生硬的特质,并以各种方式将它们拓展,创新打造了一个多样化的大表面建筑区域。继而建筑师将现代方法运用到传统的南北向的朝天削剪,沿着这个方向落成教堂,不过,这就利用了狭窄而加长的成排窗户,简短的循环往复使得上面的灰艺术性地被瓦解了。包裹的附属小教堂的金字塔式螺旋塔向上延伸,也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向上直到广袤的天空,这使得该建筑显得别有特色。建筑师描述说:“教堂所传递的一大信息就是它有一种功能,带有神圣的庄严和可识别的外表,教堂的螺旋塔、圣所和附属小教堂屋顶都呈上升式而显得格外突出。”

Knar (17)

附属小教堂的金字塔式螺旋塔向上延伸,也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向上直到广袤的天空,这使得该建筑显得别有特色。

附属小教堂的金字塔式螺旋 塔向上延伸,也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向上直到广袤的天空,这使得该建筑显得别有特色。

这些向上攀升的元素勾画了建筑的内部功能,简单地将空间进行了规划并划分出层级,从驻地办公室和会议空间连通到低层,而主入口到上层的路直接通过圣所前方宽敞的门厅。经过精心的几何设计的空缺,通过光线的变化,给予内部空间一种热情而可交际的环境设想。上下两层都有一个玻璃面的中庭作为连接,中庭处有楼梯间,像是室内走廊,以一种独特而流畅的动线连接各层。穿过门厅,就是屋顶高耸的主厅,能够容纳多达500人。那里的玻璃窗格以不同角度咬合在一起,形成有倾斜度的天花板,屋顶呈现带有白光的矩形,与侧面窗户的形状相辉映,为流通的内部空间带来天空般开阔的感觉。传统的、圆形的发光玻璃窗被一种更具现代艺术感的、能够给人联想空间的非典型式圆窗所取代:讲坛后的玫瑰色窗户打破了内在的朴素,成为独立的焦点,并作为唯一的圆形元素打破了尖锐式的几何形态,于内于外都以多元化的格局进行装饰。讲坛内外部结构中,木头依然是主要材料,不过支撑它的四条腿则由金属打造,这与主道两边排列的两排松木椅子恰好相配。

整个空间十分明亮,光线很足,色调统一,只有屋顶的几何平面变幻与木头的渐变,会偶尔打破空间所营造的深度和广度。从西南方向墙面一排狭窄的落地窗望去,四下里的自然环境,令虚无缥缈的氛围变得真实可感知。从外部看来,那块空缺之处使得建筑外观从视觉上充满韵律:白天的时候,由于窗户上光的反射,它可以隐藏起来并不为人所见;而当夕阳西下,室内的人工光源使一切变得可见,并且似乎在有规律地跳动,狭窄的窗户变成了优雅的旁观者,欣赏着这室内举办的文化活动。建筑是有生命的,就像社区会说话。它与众不同的创意特色,和它所处的中心位置使其成为社区中圣礼般的庄严地标,成为少年儿童们健康成长的一个平台,成为当地人们聚会和做礼拜的地点,成为哺育艺术、音乐和文化发展的一片土地。

城市价值是这座建筑物设计理念的一个核心部分:那维克社区教堂代表着一种建筑学上的话语表达,一种空间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将宗教、文化和其他专业的内容汇集在一起形成物质性。尽管作为促进社交聚会的一个地方,在过去的十年里,这座建筑依然是斯堪的纳维亚保守主义遍地的一首颂歌,但它的角色还有个听起来较暖心的同义说法:它对信仰、人民、气候和环境都致以敬意,是一个值得前往的聚会场所。


 

文字/ Marco Gastoldi

图片/ Reiulf Ramstad Architects

翻译/张鑫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