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I. The Magazine of Interiors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一个反对极简主义的德国设计师 | 专访 Werner Aisslinger

设计关乎氛围,
拼贴超越形式。

Studio Aisslinger坐落在德国柏林一栋独立建筑体中,这里就像是一个设计工厂,材料、模型、产品原型、半成品和成品等堆积在地面和工作台上,凌乱无序。相比而言,其事务所官网则呈现出另外一面风景:以类型、年份、客户和主题等为划分,条分缕析地标示出事务所几十年的创作成果,清晰明了。

▲ 设计师威纳·艾斯林格(Werner Aisslinger),Studio Aisslinger创始人,出生于1964年,现工作、生活于柏林。

设计事务所拥有几十名设计师,以项目制方式进行协作,创作类型涉及家具、灯具、室内、工业产品、建筑和展览等。事务所由威纳·艾斯林格(Werner Aisslinger)于1993年创立,不同于人们传统认知中理性严谨的德国设计师,这位毕业于柏林艺术学院,上学期间在贾斯珀·莫里森(Jasper Morrison)、让·阿拉德(Ron Arad)和米歇尔·德·鲁基(Michele de Lucchi)等设计师事务所中工作的设计师,既展现出了其德国实用主义的一面,也吸收了全球性观点;他反对“少即是多”的极简主义,擅长以色彩、材料和技术的实验性混合,创造出具有装饰性和高情感的产品和空间,以达到触动人心的效果。

▲ Juli椅,第一个将聚氨酯整体泡沫用于座椅外壳的椅子,这种技术改编自汽车工业。从上到下依次是2018年塑料款 、2017年多色款 以及2016年为cappellini打造的纪念款。

▲ Soft躺椅,将半透明弹性材料运用在家具设计之中,在当时为先驱之作,根据光的情况,其的颜色和外观会发生改变,为Zanotta设计。

 

艾斯林格于1996年为Cappellini创作的Juli椅是第一个使用新型“聚氨酯整体泡沫”(polyurethane integral foam)的家具,也是自1964年以来第一个被选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展览的德国椅子,直至今天仍在发行;他在2000年为Zanotta创作的家具系列“软细胞”(Soft Cell) 系列和“ 柔软”(Soft)系列具有实验性和科幻感;低技的Aspen吊灯系列和Endless书架则以其活泼而跳跃、深沉亦冷静的混合色调而让人印象深刻。莫里森标志性的简约风格、阿拉德前卫的实验感和德·鲁基在色彩上的匠心运用在艾斯林格的创作中集为一体,介质不同的文本叠加在一起构成了设计师口中所形容的“拼贴”景观。

▲ Aspen灯具,拥有复古的颜色对比和现代的简约造型,为B.lux设计。

▲ Endless书架,限量款。

Loftcube项目和Fincube是过去几年中讨论最多的模块化和可移动住房项目,显示了事务所在建筑方面的“雄心”,不难看出这是设计师对于移动化、便携式和游牧式社会发展趋势的回应。如上情形不仅是发生在室外,也发生在室内,例证之一是事务所对于模块化设计手法的偏爱,比如为Moroso打造的Bikini Island系列和为Vitra打造的Level 34系列,前者包含3种不同规格的家具组合,沙发床、小型储物单元、咖啡桌和带花盆的金属架等为沙发“岛”及周围区域提供了多样选择;后者是一套兼顾团队和个人的办公系统,包含桌子、座椅、橱架和花架等在内。

▲ Loftcube预制建筑,基于游牧的新城市概念,以自由移动的方式立于建筑顶部。

▲ Fincube预制建筑,可持续、可移动、低能耗,易于在现场拆除和重建。

世界上每个创造性人物都不仅仅是短期商业世界和市场导向思维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生活方式和文化意识演变的催化剂,与企业“25小时酒店”(25 Hours Hotel)旗下不同酒店合作的同名项目发挥了事务所秉持的 “叙事”和“拼贴”原则,上述原则在不同空间主题的主导下,也经由充斥于空间中形形色色的家具(均由事务所专门定制)而体现出来。2018年科隆The Circle酒店的主题是“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灵感来源是酒店呈围合状态的圆形造型以及作家戴夫·埃格斯(Dave Eggers) 的同名小说,这里就像是一个飘浮于外太空的空间站,随处可见的圆形产品和空间营造出电影《2001 太空漫游》般的科幻场景,一种复古未来主义既视感,却比之后者多了一些人情味。

▲ 科隆The Circle酒店,主题是“回到未来”,灵感来源是酒店呈围合状态的圆形造型,这里就像是一个飘浮于外太空的空间站,随处可见的圆形产品和空间营造出电影《2001 太空漫游》般的科幻场景。

2014 年柏林 Bikini 酒店的主题为“城市丛林”(Urban Jungle)围 绕着自然与文化之间的张力关系进行呈现,149 间客房中的一半俯瞰着柏林动物园的猴舍和大象屋,另一半则享有西柏林的美丽景色。

▲ 柏林Bikini酒店,就像酒店的主题“城市丛林”一样,人们从城市退回自然,这里为你提供了一个都市里的休憩之地。

Q = INTERNI 设计时代
A = Werner Aisslinger

Q:你在设计行业的资历颇深,对你来说,几十年来设计行业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设计师又如何来应对这些变化?

A:过去几十年,产品和空间的叙事品质越来越重要。如今,没有产品、空间或建筑项目能够在缺乏奇妙有趣的故事设定背景下生存。对于单纯设计功能的强调已变得不合时宜,因为它不再能够满足客户和用户的需求。“故事叙述”(Storytelling)可以将静态的产品转化成带有传记性质的、真实生动的物品,比如说产品来源、生产条件、制作过程以及是否符合碳足迹排放等等:人们想知道,他们赖以生存的物品和空间,是由可持续材料制成并处于对社会负责的生产过程之中的。设计者必须考虑这些信息,与用户分享并将其转化为物品对象的身份组成。即使抛开上述技术性信息不谈,与物质项目的情感联系也越来越成为使用者关注的焦点,设计依赖于不同的灵感来源和文化多样性,艺术、艺术品购买、媒体装置、机器、材料研究、时尚或造型等各方面的整合,将设计师在整个项目中的角色,转变为一个更大创意团队中的主导者或策展人,被要求将不同事物的动态和能量进行创意的联结,而不是简单地消除差异,以前沉默的绘图员或设计师角色越来越多地变成了一个非传统创意集群的主持人或管理者,大家一起协作共同产生新的设计品质。

▲ Bikini island沙发,朝向普通电视屏幕的单向沙发正逐渐改变其传统意义,模块化的沙发系统更容易让人根据自己的活动来安排空间构成。

▲ Hobo灯具,为斯德哥尔摩Hobo酒店的室内而打造的。

▲ DS144椅,拥有流线型的优雅线条和整体简约的外观,为Desede设计。

Q:拼贴是你们非常重要的设计概念,可否具体阐释一下?

A:设计关乎氛围,拼贴超越形式。如今,极简主义理念已然过时,城市游牧主义者要求更加贴合自身、反映时代的设计,因此,未来的挑战不再是创造普遍化的风格,不再是细微的细节本身,而是设计在复杂人类整体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如果你将设计设想为“拼贴”,那么设计师必须化身为策展人,从不同来源收集材料;同质性、统一性的“总体外观”不再重要,通过各种异质性“拼贴”来获得惊喜才是题中要义。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就如同世界本身,即不同元素的集合,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具体的混搭、构造以及拼贴,或者说,针对特定地点、情境进行策划。

▲ 2017 年苏黎世 Langstrasse 酒 店的主题为“口袋宇宙”(Pocket Universe)灵感来源 自传奇苏黎世电子流行乐二人组 YELLO 的专辑,意图是 在保持其自身调性的同时也与其所在的街区进行呼应,就 像是“蚕茧”,为旅客提供一处心灵庇护所。

Q:通常德国设计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强调功能严谨理性的,而你们事务所的作品则看起来非常生动、富有表现力,也具有非常强烈的实验感。

A:这得益于事务所一直以来与众多意大利、国际品牌和制造商合作的经历,包括意大利的Cappellini、Zanotta、Magis、Moroso,瑞士的Vitra以及德国的Mercedes-Benz等。我们试图将德国实用主义与全球观点联系起来,使我们能够在设计界脱颖而出。我们的设计哲学,也受到了孟菲斯所宣称的“个性对抗功能”的影响。我们试图将设计视为人类生活的主题或朋友,而不仅仅是具有纯粹功能性的匿名事物。设计师充当着社会的地震仪,他们需要保持开放,来反映周围事物的演变和人们的互动。

▲ Token凳,为Moroso打造。

Q:如你所说,设计师充当着社会的地震仪,在你看来,具有物理性特征的设计在数字化互联网社会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你在2013年柏林Haus Am Waldsee博物馆“未来之家”(Home of the Future)展览和2017年慕尼黑Pinakothek der Moderne博物馆“ 奇迹之屋”(House of Wonder)展览中均表达了对于设计在未来情境中的思考,涉及衣食住行。

A:有时候,未来不在于新事物的发明,而是旧事物的重塑。数字时代使得在线订购、在家中完全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变得容易,“虚拟”变成了人类的一部分“现实”,这就要求公共区域、酒店、餐馆、概念店和购物中心等场所必须重塑自我,将各自所在地的访问转变为难忘的体验。我们不会否认数字化的机会,而是希望通过视觉和触觉质量确保真正社交性的可能性,将物理空间与数字技术结合,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概念二分法,如形象/ 数字,全球/ 地方,事实/ 叙事,一般/ 个人,工业生产/ 手工制造等,一种互补而非对立的共生关系。

▲“未来之家”展览,这里就像是一个未来实验室,不同的装置、作品和空间以最新的高科技材料和运作方式来实现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Q:我们处于大众传播时代,你如何看待流行文化、社交媒体和名人效应等对于设计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著名建筑或产品拍摄照片,以便他们可以将其放在Twitter或Instagram上这种现象?

A:Studio Aisslinger意图展现当代设计的数字化可能,如今,架构和空间必须与社交媒体兼容,以满足永久在线的需求。“拍照空间”(Instagramable design)意味着将适合Instagram等社交媒体的视觉结构和视角概念整合到项目的整体故事中。 设计师和建筑师具备了摄影师的视角:如何以允许有趣的图像和集合出现的方式展示空间?其中的危险在于,这样的创造结果是不再像真实场所那样工作的空间,即人们生活并体验模拟世界作为其存在一部分的空间。然而,对我们来说,“可拍照性”(Instagramability)并不是目标,以Instagram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只不过是一种工具,可以传达我们只能在真实世界中获得的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Studio Aisslinger创造了一个空间,允许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想要谈论或指向在线的独特情感和本地体验。

▲ 柏林Schultheiss Quartier未来药房,设计师将未来空间的数字化操作趋势与家庭般的温暖氛围进行结合,打造出一个既有科学权威感也有群体集聚性的空间。


采访、文字 / Vivienne
图片 / Studio Aisslinger
美编 / 九夏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