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I. The Magazine of Interiors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设计之春的转型与蜕变The Trans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Design Spring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出自唐代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近几年,设计之春平台一直在发生改变。从2020年3月首届当代中国家具设计展开始,曾经的“他”,像是一个优秀的观察者,擅长观察身边人和事物,观察家具设计界的趋势,不断深挖和反思中国原创家具设计领域的价值所在。如今的“他”,更像是一个严谨的引领者,在平台定位、理念、使命和愿景完善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让自己逐渐变成趋势、引领趋势而不是跟着市场的趋势。黄蘖禅师说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期望设计之春平台能破茧成蝶华丽转型蜕变,继续将设计之春的平台力量为整个中国设计界创造价值,奋力谱写中国当代设计展的新篇章。

 

深挖政策资源优势

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


今年,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中,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减污,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为今年工作重点之一。延伸到设计行业我们能为国家贡献的社会力量,在今年设计之春“设计中”的板块中充分体现了政策导向优势。整体以创意为核心,多方位探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运用和市场新消费的前沿趋势,彰显了中国可持续设计的魅力所在,突出了设计师们在市场环境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感。该版块由“三人行”、“可持续设计”、“原创大集”、“单元MODULE+”构成,汇集了一批中国新兴品牌和前沿创新设计,展现了当代中国设计群体中所独具的敏锐性和前瞻性。

 

在这里,我有几个案例分享:是我们《INTERNI设计时代》在采访2023年世界建筑之都的哥本哈根时观察到,全球设计审美趋于饱和的市场环境背景下,为了追求“可持续设计的未来,无人掉队”的宏观主题,我们在进行“时间与空间“的反思过程中,可以尝试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建筑师、设计师、研究者、领导者、城市规划者,进行多元跨界对话交流,共享提议、理念与实践解决方案。以可再生能源、生态转型、减少排放、建造净零建筑、实用再生材料和新材料、发展循环经济等为基本工具,去对抗正在发生的环境污染、洪水、干旱、资源浪费等气候现象。其中,与极端天气有关的环境和复原力是大卫加西亚(David Garcia)主要策划展览的主题,他是丹麦皇家学院建筑、设计和保护研究所的建筑师和副教授。展览题为“应对大挑战的新方法:建筑和极端环境”(New Methods for Big Challenges:Architecture and Extreme Environments),该展回顾了由学生完成的最初始的特定地点研究。他和同学一起走过阿拉斯加和戈壁沙漠等困难的地方,并与居住的社区合作,利用当地资源制作自给生产的原型。比如,在非洲东海岸印度洋上桑给巴尔岛(Zanzibar)的农村地区,他们利用尿液的电解特性给浴室灯供电,帮助女性在夜间更具有安全感。

 

此图展览“应对大挑战的新方法:建筑和极端环境”(New Methods for Big Challenges: Architecture and Extreme Environments ) 中展出的学生设计原型。该展览由大卫 •加西亚(David Garcia)策划,于10月在哥本哈根建筑节开展。摄影/Francesco Martello


未来全世界会有越来越多艺术家和设计师转向升级产品再造这种生产模式,循环设计的产品将在未来成为主流。这里面包括来自西班牙巴塞罗那马德里的内布里哈大学学习设计工程,专攻工业设计的玛尔塔·阿亚拉·埃雷拉(Marta Ayala Herrera),她的工作室基于对工艺、新功能和材料使用方法(特别是废料)的创新实验,找到了创新的方法。作品有波尔·米雷特(Pol Miret)的肖像、穿孔金属板和LED灯;中国设计师梁晨设计的纸岩系列作品,通过将回收纸做成纸浆并使用桂皮染色,最终形成如同岩石般的独特肌理。纸浆与草木染色传统工艺技法的运用,不仅展现出色彩渐变效果,而且形成凹凸的触感,同时也散发着自然草木的香气,将产品从视觉、触觉与嗅觉三个维度更加立体地呈现出来。荷兰设计师Piet Hein Eek,他将废弃材料回收后精心改造成奢侈品;还有新兴韩国设计师Jinyeong Yeon,他利用积压的库存羽绒服制作出了一系列座椅。设计创新更需要进一步关注产品使用寿命结束后应该何去何从,并思考如何帮助生态系统再生、引导转变消费者观念,设计引领市场趋势,为中国其他行业的可持续解决方案铺平发展道路,这应该是设计之春平台的初心。

 

玛尔塔·阿亚拉·埃雷拉(Marta Ayala Herrera)与Cito Ballesta 共同设计的灯具系列通过集合元素的形式反映出对空间的探索与汇编。每款灯具均通过自身定位重新创造出X、Y与Z三个轴线,设计师还试图利用这些灯具全新的存在感弥补了其低端工业材质的不足。全部灯具均采用折叠漆面微穿孔板及内嵌式LED灯管制作而成。图片来源于网络。

 

Piet Hein Eek 建筑师事务所,专门回收一些老房子、农舍、温室与重新开发的工业建筑。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设计师梁晨纸岩系列作品,材料:纸浆、桂皮;尺寸(mm):边桌:540(w) x 540 (D) x 570(H);长凳:1020(w) x 500(D) x 420(H)

 

韩国设计师Jinyeong Yeon作品,图片来源于网络。

 

众多案例的分享说明设计师们可以从更立体、更全面、更富于责任感的去思考设计发展路径。设计不仅探讨人、物、空间、情感的重构关系,还要实现人、自然、城市、社会之间的共融关系,更要深层次的学习研究健康、安全、科学、智能、文学的哲学关系。

 

明确市场转化目标

加强设计创新驱动产业未来升级


“如果设计之春是一片百花齐放的设计沃野,《三人行》就是其中的一块‘设计试验田’。”策展人任鸿飞说道。而《三人行》板块是我了解参与比较多的部分,从2021年“逆光”开始,凭借一腔热血设计灯具到2023年“观照”,从设计师个体角度看,是一个从只关注灯具光效审美效果延伸到观照内心情感的一个深层演进,由此每个设计师都会有自己不一样的产品理解和情感表达。从设计创新企业融合群体角度看,“观照”开始思考的范畴更全面、更立体,从人与空间、产品与情感产生的共鸣之上,群体思想的相互共识才是设计驱动产业发展的宝贵实践经验。今年,《三人行》的核心就是是促进设计、产业与市场的交流,通过集结一批国内优秀的设计师和制造企业合作,参观企业的生产基地,了解产品制造的流程,发现中国制造强大能力后,产品才会沿着明确的路线发展。让设计师清晰认知到产品在创新审美之外,节材、环保、智能和实用才是设计创新驱动产业过程中不可以或缺的一部分。接下来,《三人行》每年都会在一个命题下,合作推出设计与制造在市场转化方面兼顾优良作品升级。

 

图片是主题叫《天使的关照》呼应这次三人行《观照》的主题,整个展区分成独立展示区和集中体验区两部分。独立展示区是为每个设计师和合作品牌单独展示产品的区域。用传统的榫卯穿插结构搭出房屋的意向形态。寓意我们的设计还是要以人为本,最终还是要用在人的使用空间里。这个区域继续以深色为主象征着灯光到来之前的黑暗。引导设计师和观众重新审视和思考灯、光、空间、人的四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验区是这次特别设计的区域,希望打造一个让观众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产品,甚至能和设计师互动了解设计创作过程的区域。设计成巨大的环形展示通道,象征着天使的光环,我觉得每个设计师都像落入凡间的天使,设计创意就像天使的灵光,照亮黑暗、温暖人间。这样整个展览就既能体现每个设计师作品独特性,又能给观者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观展体验了。

 

我们提到的设计创新除了从思维高度上将“个体转为群体”的共融与共赢模式外,设计领域的未来——数字化设计是发展趋势。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匠心精神时,需要重新思考人工智能的数字技术与循环经济将成为设计未来主流发展方向,数字实验已经不断突破边界,从AI到CGI,设计师们可以真正见识到通过数字领域拓宽更多视野去发现设计的多面性,拓展产品设计的无限可能。二者需结合共同发展,才能整体提高设计创新带来产业升级。而我们眼前面临的现状是设计师可以通过多元的数字化设计手法完成设计,但产品的制造能力还在保持传统方式,需要我们共同关注和发展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创新与共生”的混合模式。

 

今年的米兰设计周上英国设计师Tom Dixon品牌携“欣选”(CHOICE)重磅回归,灯具作品的灵活性、自由组合和颜色多样性的设计巧思值得我们研究。他这次的作品照明系列主要以简约主义与工业美学相结合,用基础的形状去做减法成为亮点,设计回归最简单纯粹的几何形体,利于颜色多样性、组合性、灵活性搭配。Tom Dixon表示:“最基本的技巧在于以判断力来构建出特别的空间。我们不断地努力,打开了超乎预料、广泛的可能性搭配。”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将改变创意过程时,Dixon也说道:“可持续发展是社会重要主题,AI人工智能未来将会主宰美学及设计交流,是我们需要面临的最大威胁,也是最大机遇。”

 

图片为英国设计师Tom Dixon2023年米兰设计周新品现场图。

 

我们需要成为思想上的哲学家,实践上的创造者。我相信,未来设计之春的平台是建立情感纽带,未来的设计工作是在不同的学科类别之间搭建稳固桥梁,在艺术、设计、数字、科学与思考之间创建联系。设计师们可以通过他们的设计巧思,去改变人们的生活态度甚至生活方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