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I. The Magazine of Interiors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贝氏实本》在北京展出

30年前,巴黎卢浮宫金字塔落成;
22年前,摄影师高波受托全球拍摄贝聿铭的
建筑代表作,并制作《贝氏实本》;
7年前,《贝氏实本》进入拍卖并被收藏;
如今,这套珍贵的纪念图册在北京进行全球首展。

▲ 展览“《贝氏实本》—1998年高波受托为贝聿铭完成的一本书”于5月17日在北京东风艺术区开幕。展期将持续至 6 月17 日,不对公众开放。

2019年本是贝聿铭102岁寿诞,也是其杰作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建成30周年。以此契机促成的展览“《贝氏实本》—1998年高波受托为贝聿铭完成的一本书”,如今却成为贝聿铭杰出建筑生涯的一场纪念。木心先生曾说过一句话:“我曾见的生命,都只是行过,无所谓完成”,然而对于贝聿铭的生命,似乎是“完成了的”——在102岁高龄逝去,留给这个世界众多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 建筑大师贝聿铭于5月16日逝世,享年102岁。

在5月17日的展览开幕式上,展览出品人李慧刚先生、杨军先生,以及贝老的友人等与来宾分享了贝老的建筑设计理念与个人的精神品格,缅怀贝老一生对建筑事业的伟大贡献。作为此次展览的出品方,通过艺术家高波拍摄贝氏建筑的摄影作品,为观众展现了贝氏鲜为人知的创作感性和审美气质,为贝氏建筑美学加上了新的视角和注解,创造了一次意义非凡的艺术和建筑的跨界合作。

▲  展览出品人李慧刚先生、杨军先生。

“贝老是备受尊重的建筑大师,高波老师创作的《贝氏实本》是对贝老建筑人生一丝不苟的艺术阐释。作为本次展览的出品方,我们希望借助高波老师的作品带给大家最佳的视觉体验,和对于艺术和建筑的重新感知。”展览出品人李慧刚先生介绍了本次展览的初衷。杨军先生则向大家分享了展览背后的故事:“这次展览的契机缘于我们和高波先生的合作关系,高波先生对我们的首肯和艺术感染使得我们有了亦师亦友的交情。多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我们有幸在他的家中欣赏到《贝氏实本》,并在高老师的解读下领略了耄耋之年的建筑大师贝老与正值而立的艺术家高波间的跨界对话,那是关于建筑与摄影的碰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建筑密码。当时我们就有了将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品与更多设计界朋友分享的初心,经过多年的协调与近半年的筹备终于完成了这样一个展览。”

▲ 现场展出的《贝氏实本》手工线装善本。《贝氏实本》此前于2012保利春拍亮相,这是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贝聿铭肖像和他的建筑摄影上拍,是一部馆藏级的作品。在经保利拍卖私人藏家收藏的7年之后,展方获得艺术家特许展出。这也是这批作品的首次公开展出。

1997年,贝聿铭邀请艺术家高波操刀制作贝氏建筑的摄影作品及纪念画册《贝氏实本》(I.M.PEI Essences),艺术家在15天内前往6个国家完成对贝老建筑代表作品的拍摄,并设计制作了这本全球限量制作500册的手工线装本画册。1997年5月6日,在卢浮宫举办的“贝聿铭80寿辰暨正式退出职业建筑师“纪念活动上,这本书被作为礼物馈赠世界各界要员及社会名流。

▲ 《贝氏实本》。该书还获得了1998“世界最美的书—德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奖”和1999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

本次展览正是聚焦艺术家高波拍摄贝氏建筑的摄影作品及纪念画册《贝氏实本》,旨在讨论高波与贝聿铭跨界合作的碰撞与契合方式,并展示高波“裸思主义”风格早期样貌和特征。此次展品囊括《贝氏实本》手工线装善本、黑白建筑摄影原作、图书设计手稿、贝聿铭设计手稿等。

▲ 《贝氏实本》设计手稿,艺术家高波。

贝聿铭祖籍苏州,18岁即远赴美国求学,但留在他身上的中国印记却非常深刻。在他的建筑中,总是能窥见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例如巴黎卢浮宫金字塔内部的窗户,即是对苏州园林中窗户的衍生。而选择艺术家高波为他的代表建筑作品摄影,也是出于想通过一个中国人的眼睛去看他的建筑这一初衷。

▲ 现场展出的纪念册中的摄影作品,有不少是关于贝聿铭所运用的中国传统元素的细节。

▲ 现场展出的特许放大版摄影作品,图为巴黎卢浮宫金字塔与中银大厦俯瞰。

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贝聿铭善用光线、玻璃钢材、混凝土以及几何构造。在图册中的摄影作品里,你会发现将外白渡桥旋转90°时,它看起来很像香港中银大厦;而当你俯瞰中银大厦时,你又仿佛看见了巴黎卢浮宫金字塔。许多这样的秘密和细节都隐藏在这本纪念画册之中。

▲ 展览一隅。

▲ 通往展览现场楼梯两侧的贝老留言。

展览开头的部分介绍了“养石人”的概念:“石匠挑选好石材,慢慢雕琢,此端切切,彼处凿凿:石匠手上的功夫最为重要。雕琢好的石头被放进湖水中——交还给自然去琢磨——水波起伏荡漾磨平了棱角,二十年后,才出水见人。父辈播种,子孙受益,这便是中国传统家庭的精髓。”这一概念既印证了贝聿铭的建筑生涯,也启示我们跟随贝老在探索建筑理念时迈出的坚定脚步。

▲ 展览现场。

透过几何的比例建构,以及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贝聿铭的建筑不仅成为城市的著名地标,也被归类为影响20~21世纪现代主义建筑之最。正如现场展示的贝老的一句话:“由于来自具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地方,我便自然很注重那些虽然古老的东西的价值,他们至今使用起来仍然不失贴切。永恒性和贴切性对我而言是最重要的,这是其可以持久的本质。否则,它只是昙花一现,一种时髦。”在《贝氏实本》之中,或许你可以发现这种永恒。

▲ 展览现场的天花板上滚动展示贝聿铭所说过的建筑理论和评论。


文字、摄影 / 九夏
图片 / 集致机电,致晨轩
美编 / 九夏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