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I. The Magazine of Interiors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建筑 | 过去与未来:天津探索博物馆

这座探索博物馆不仅代表了天津的过去,
还体现了它的现在和未来。
——伯纳德·屈米

▲  天津探索博物馆,建筑由一系列椎体构成,重新阐释了古老的工业原型。

天津滨海文化中心位于滨海新区核心区,这里历史上是创办于1914年的永利碱厂旧址。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制碱工业的先导,永利碱厂奠定了中国民族化学工业的基础。如今,以先进制造业为优势发展起来的滨海新区,正在着力聚集公共文化资源。2017年颇具争议的天津滨海图书馆的开放正是这一探索的重要节点,而计划于2019年秋季开放的天津探索博物馆将为这一区域带来崭新的建筑理念与独特景观。

▲  外立面采用穿孔铝板,使建筑外观得到统一。

天津探索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师伯纳德·屈米主持的建筑事务所(Bernard Tschumi Architects)操刀,总面积达33000平方米,历经6年的设计建造。博物馆旨在通过当代技术展示天津工业历史上的各种人工制品,包括一些外观壮阔的太空探索火箭。除了展览和文化活动设施,建筑中还包含画廊、办公、餐厅、零售等空间。

▲  建筑内部巨大的中央椎体,顶部天窗引入均匀的自然光线,烟囱一般的形态可以促进内部冷热空气的循环。

▲ 螺旋坡道一直延伸到建筑顶层,内部灯光和一侧的舷窗打造了独特的景观体验。

伯纳德·屈米设计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歌剧院、美国哥伦比亚学生活动中心等著名项目,他一直认为建筑不应仅仅关注造型的问题,而要力图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载体,“建筑设计并不是一种有关形式的知识,而是探索世界的知识形式。”考虑到天津滨海当地丰富的工业历史,伯纳德·屈米建筑事务所从基地原有的巨型生产研究机构的建筑中汲取灵感,将一系列巨大的椎体形成贯穿博物馆的主要空间。建筑外立面采用穿孔的金属铝板,在统一外观的同时也有助于排出多余的热量。中央椎体连接三层公共空间,其高度是古根海姆美术馆的两倍。顶部采光不仅为展览空间提供了均匀的自然光照,减少人工照明所需要消耗的能量,烟囱一般的形态还可以促进冷热空气的循环,保证空气流通和能量的回收利用。一条螺旋坡道由地面缓缓升至顶层,圆形的灯光和光井如同漫天星辰,沿途设置的景观舷窗使每个展厅都具有不同的形状和特征,给人带来现代垂直城市的独特空间体验。游客可以漫步于屋顶,欣赏即将焕然一新的城市景观。

▲ 由于椎形的构造和舷窗的设置,每个展厅都具有不同的形状和特征。

博物馆最终由伯纳德·屈米建筑事务所和天津城市规划设计院合作设计完成,这也是事务所在中国的第一个大尺度项目。“这座探索博物馆不仅代表了天津的过去,还体现了它的现在和未来。”伯纳德·屈米评价道。在未来的蓝图中,这座探索博物馆将与荷兰建筑事务所MVRDV设计的天津滨海图书馆等项目一起,成为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建筑群的亮点所在。

▲  建筑设计概念草图。

▲  建筑设计剖面图。


文字/赵子然
图片/Bernard Tschumi Architects
编辑/九夏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