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之维 | 设计塑造生活
在知识网络时代,数字化技术触发了设计的转型。设计互联主展馆的大型开幕展“数字之维”通过设计彰显数字化在国内外前所未有的影响,并探索设计如何融合科技革新与人文价值。
▲“数字之维”展览现场,图为多重穿梭(Polythread)作品,设计师是珍妮·萨宾(Jenny Sabin)2016 年。
“数字之维”汇集50 位(组)国内外资深与新锐艺术家、设计师与创意实践者的跨领域创作,把观者带入一个由数字技术构建的沉浸式的设计奇观和体验世界。数字化驱动了以科技主导的跨界构想、创新和制造,也革新了全球设计行业。同时,通过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设计方法,数字化可以增强我们与自身、他人、传统及社区的连结。展览分3 个版块,逐层深入地展示数字化设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一部分“相遇”将着重探讨在当下设计领域,人的创造力与机器智能之间的“相遇”:从荷兰设计师约里斯·拉尔曼(Joris Laarman)的3D 打印椅,斯图加特大学的阿基姆·门格斯(Achim Menges)教授、中国设计师张周捷用数字技术制造生成的家具,到英国设计师迈克尔·杨(Michael Young)与捷克奢侈品牌Lasvit 合作的Super Clover 灯具,都展示了自然与人类的创造力如何通过算法转译对造物发挥革命性影响。
▲ 微型结构调整椅(Microstructures AdaptationChair), 约里斯·拉尔曼(Joris Laarman)设计,2014 年。图片/ 约里斯·拉尔曼实验室
▲ 彻夜难(ON /OFF),Stickyline设计,2017 年。
▲ “数字之维”展览现场一层实景。 右侧为漫花(Kaleidome),由LAAB 实验室设计。
▲ “数字之维”主展厅二层,与一层有协同效应。
第二部分“交互”呈现一系列设计实践,这些实践利用数字技术采集我们的数据,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学习我们生理和心理的微妙变化,重新激活我们与自身、与他人及与历史之间的联结:荷兰设计师尼克·弗斯坦德(Nick Verstand) 设计的感应球ANIMA 会个性化地以声光表达回应我们的肢体动作。澳大利亚数字艺术教授邵志飞(Jeffrey Shaw)与赵式庆和莎拉·肯德丁(Sarah Kenderdine)合作的作品“Re-actor”以及德国设计师托比亚·格雷姆勒(Tobias Gremmler)的诗意作品《功夫动态可视化》重塑了我们与传统和文化遗产的关系。
▲ 缝木亭(Sewn WoodShell),设计师马丁·阿尔瓦雷斯(Martin Alvarez)、阿希姆·门格斯和袁烽(PhilipYuan),2017 年。
▲ (右侧) 聚合墙 2017(Aggregate Wall2017),由阿希姆·格斯与卡罗拉·迪瑞希斯(Karola Dierich)设计,2017 年。
▲ MVRDV 的展厅平面概念图,以不同的颜色来划分区域。图片/ MVRDV
展览第三部分“参与”让观者体验并参与到数字化设计的过程中,在以OpenDesk 和Wikihouse 等开源设计平台中,感受设计如何在数字化的进程中影响人与人、人与群体、创作与合作的关系,成为产业升级与社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量。
▲ 超级幸运草(Super Clover), 迈克尔·杨为捷克奢侈品品牌 Lasvit 设计,2017 年。图片/ Lasvit
▲ ANIMA, 设计师尼克·弗斯坦德(Nick Verstand),2014-2017 年。图片/ Onformative
▲ Sharevari,设计师铃木尤里(Yuri Suzuki),2013 年。图片/ Swarovski
MVRDV 对展览的空间设计回应了展览主题“数字之维”,通过迷宫的空间形式旨在思考目前中国从传统制造业大国向新型创新中心转型的背景下,数字化创新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展览设计的空间理念着重考量一个中心问题:如何识别数字化思维所带来的多元化设计方向? MVRDV 的答案是:创造一个迷宫般的空间,由上下两层展开,为设计师和其作品打造个性化且独立的展览环境,同时上下两层兼具协同效应,无论是从展览内部还是从上方观看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角体验。
文字 / 小颖
图片 / 设计互联
摄影/ 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