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港湾灯光节 | 专访Janet Echelman:流动的空中雕塑
▲ 蓝色港湾第十届灯光节于2017年12月15日至2018年2月28日举办。
在2017年12月15日开幕的蓝色港湾第十届灯光节上,受《INTERNI设计时代》之邀,美国艺术家珍妮特·艾克曼(Janet Echelman)带来了名为《1.8》的作品。艾克曼擅长通过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以彩色网状结构在空中搭建巨大的漂浮作品。作品通常采用能够应对风、霜、雨、雪等自然现象和外力因素的特殊纤维和其他材质的混合,柔软通透,可随风运动而自由改变形体,夜晚配合流光溢彩的灯光效果,炫目如极光,将艺术从欣赏的维度转换到令人迷失其间的境地。
▲ 美国艺术家珍妮特·艾克曼与她的作品《1.8》。
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珍妮特·艾克曼,1983 年从哈佛大学毕业后,申请了7所艺术学院均被拒绝,之后她来到香港大学学习了一年的中国书法和山水画。1997年,她迎来了人生第一次大型展出,可是在画展即将开幕之时,她的作品还未运达举办地印度,无奈之下她匆忙寻找灵感进行创作。当艾克曼在沙滩上散步时,望着当地每天都能看到的渔网,仿佛看到了一种全新的雕塑形式,这就成了她之后创作的契机和源泉。如今,艾克曼的作品出现在纽约、加利福尼亚、西雅图、阿姆斯特丹和波尔图等城市的上空。
▲ 艾克曼作品《1.8》浮动在在蓝色港湾灯光节上空。
流动性是解读艾克曼作品的关键词,不仅体现在其作品形态上,也体现在作品完成之后的“处理”方式。实际上,当这个展览结束的时候,《1.8》会在世界范围内游走,下一站是西班牙马德里,来庆祝当地马约尔广场的400周年。这样的流动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在世界变得扁平化的今天,艺术和文化领域的界限先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变得暧昧不清,各种邀请、驻留和交流活动变得稀松平常,国际艺术家尤其是公共艺术家“周游列国”巡回创作,游刃有余地进行跨媒介创作。而公共艺术也不再只是人们传统印象中城市某个广场和商场的消遣性景观,不再只是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将灵感和想法进行物化的结果,艺术家、工程师和科学家等跨领域团体的共同合作赋予创作更广阔的外延和意义,而公众的参与,也使得这个概念更加完整。
Q = INTERNI设计时代
A = Janet Echelman
Q:请您介绍一下《1.8》这件作品。
A:《1.8》与时间有关,指由于单一的物理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数据来源于2011年日本发生的地震和海啸)导致一天中地球自转时被缩短的时间长度(以微秒为单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点、线和面之间的连接,象征着每个人与物理世界之间紧密的依存关系,而宇宙星系的改变和社会事件的发生等也会对于人类的日常运行产生一定的影响。
▲ 《1.8》在2016年1月于伦敦灯光节首次展出。2011 年日本地震和海啸之后,由于地震的影响,地球的自转加快,那一天的长度缩短了 1.8 微秒。通过 NASA 的数据, Janet 把当时的地震波动图做成 3D 图像,依此创建了作品的形状…
Q:有趣的是,您的创作媒介包含了“建筑”(Buildings)和“天空”(Sky)这样的词汇,这也意味着您的作品对场地和气候的要求更为严格。
A:我的作品不可避免会受到来自物理世界的影响,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场地,总是会面临不同高度的建筑,阳光和风霜雨雪的情况也难以确切预知。但是我喜欢这种工作方式:新颖的,但又带有挑战。我喜欢学习,发现新事物,以及和航空工程师、机械工程师、建筑师、照明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合作,他们的加入让我可以创作出凭我一已之力难以驾驭的东西。我喜欢为真实的世界来创作,这些作品不是在一个“白盒子”(Whiter Cube ,代指美术馆)里的,那里有准确而精致的展出环境,其观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知群体。然而现实是,我们所处的世界是具有不确定性的。
Q:您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传达何种信息?对您来说,衡量一件公共艺术作品的标准是什么?
A:钢筋混凝土都市随处可见垂直的线条和坚硬的材质,我的作品恰恰相反,它们是柔软的、流动的,中和了城市的坚硬之感。好的公共艺术作品与周围环境具有互文关系,而不是独立存在的,这既包含物理意义,也涉及到文化层面。我不想创作所谓的“普洛普艺术”(“Plop art” 一词由建筑师詹姆斯·威因斯创造,指的是那些毫无意义、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艺术品)。
▲ 作品“她改变了”,葡萄牙,创作灵感来源于当地历史、地理符号。
2005年我在葡萄牙Cidade Salvador广场创作了一件作品“她改变了”(She changes),该作品使用了3根25米至50米高度不等的钢柱,穿梭于其中的纤维绘制着白色和红色相间的颜色,与当地的渔网、桅杆和水域环境的涟漪产生呼应。有一天我搜索谷歌地图的时候,发现该地区显示了这个作品的图片,我不知道是谁拍摄的这张照片,但是我很高兴地看到我的作品成为当地的象征。这是我的希望:在每一个地方,我的作品能够为当地的人创造美好的、属于观看者自身的解读和意义。
Q:人的加入,让您的作品更加完整。
A:你说的对。我经常观察那些观看我作品的人,而他们也并不知道我是谁。我最享受的一刻,就是当我知道那些对彼此毫不知情的人因为我的作品开始询问、交谈,隔阂随之打破。我的作品是公开的,在大街上,每个人都有权利欣赏,看着光在你眼前缓缓展开,时间在喧嚣和骚动中停顿。你向天空凝视,你随着它产生情绪起伏并沉浸其中。你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你对世界的理解也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Q:一开始您是以渔网和纤维来创造的,之后将光加入到作品中来,您如何看待光这种表现形式?
A:很多创作“光”的艺术家不使用物理物质,我却喜欢那些眼见为实的物理载体与外界发生作用的方式。我的作品相当于承载风和光的介质,但这不是刻意为之的结果,一切都关乎“发现”(discovery),以及,如何以材料、过程和制作行为,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无形的事物可视化,只不过作品有时以风的形式来捕捉,有时以光的路径来进行呈现,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 “假如它已经在这里”(As If It Were Already Here),美国,3个开口象征着曾经被称为“Tri-mountain”后更名为“Boston”的波士顿由港口衍变为城市的历史。
Q:手工艺在您的作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也运用了电脑技术,以及作品与人进行互动的程序。
A:纵观历史,艺术总是与彼时的技术息息相关,对我来说,我的作品不过是加入了我所在时期的技术,只不过,它们同时包含最新的科技和最古老的技艺。很多时候,当人们谈起‘科技’一词时,它似乎与人们的生活是孤立的,使人感到远离,比如手机,它的出现带来了诸多个人化的、与大众分离的生活行为和工作方式。但是在我的一些作品中,比如“充满无数烟火的天空”(Skies Painted with Unnumbered Sparks),是2014年我与Google创意实验室数据艺术团队创意总监亚伦·库布林(Aaron Koblin),以及3D设计软件领域的领导者Autodesk合作的,观众可以使用手机来控制光,每个人都可以加入到作品的创作中来,而作品的最终结果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观看者自己。
▲ “充满无数烟火的天空”作品,加拿大,于2014年3月的TED大会30周年纪念日期间创作。
同时,我认为人们对于手工艺是非常渴望的,尤其是在这个工业社会里,就像是我们的本能。当设计方案阶段结束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花费6-9个月来进行制造,上万个节点是我和团队一起来完成的。每一个网格都被打结、缝制在一起,具有可定制效果。我们不仅用手工,也用织布机,甚至进行计算机操作,我喜欢借助一切有助于作品的工具。
Q:我了解到您有在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学习的经历,那些经历对您产生了哪些影响?
A:我曾在香港大学学习书法和油画,如果你看我的雕塑的话,会发现中国书法的痕迹。风的舞动,就像是书法中水墨游走于纸张上的自由形态,我的作品就像是“空中的书法”,我将控制的权力交付于风,交付于自然,使其产生一种独一无二的力量感。所以这次我高兴自己的作品能够来到中国,与大家进行分享。
Q:可否谈一下您的新作品或者未来的创作方向?
A:目前处于调试阶段的“捕梦网”(Dream Catchers),是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好莱坞日落大道(The Sunset Strip)的纪念雕塑。我的团队对睡梦中产生的脑电波数据进行收集,以此构成作品的呈现形式,它介于2栋几十层的大楼之间,是一个漂浮、透明、充满活力的雕塑。梦和梦想不仅仅是私人情感,也隐喻了该地区作为全球娱乐和媒体中心的更大的区域和身份,即梦想发明和追求的地方。当然,我也很期待以后能在中国做出如此高度、体量的作品。
▲ “捕梦网”作品,美国,介于2栋几十层的大楼之间,是一个漂浮、透明、充满活力的雕塑。
Q:可否谈一谈您最欣赏的艺术家,喜欢的艺术作品或者艺术风格?
A:对我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美国艺术家),他对于身边的材料信手拈来, 打破了绘画、雕塑与工艺的传统界限,也让我明白了艺术的创作形式是如何改变的。还有路易丝·布儒瓦(Louise Bourgeois,法裔美国艺术家),她有自己独特的创作语汇,总是在尝试创造全新的表达方式,她的作品与内在世界有关,我经常被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力量打动。
文字、采访 / Vivienne
图片 / Janet Echelman Studio
编辑 / 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