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辞的艺术|纽约公园大道上的挽歌
在公园大道军械库的韦德汤普森钻井大厅,观众被带领进入面朝装置的高台,在一片沉寂中目送颂悼者依次走进高塔。忽然响起的鼓声越发急促,紧接着戛然而止,观众窸窸窣窣地开始走动。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沿一道狭窄的铁制楼梯走下高高的平台,穿过11 座纪念碑围合的区域来到舞台中间,气氛凛然肃穆而又诡异紧张。当大家东张西望不知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时,11座高塔里传来颂悼者敲鼓、摇铃、弹琴、吟诵的声音。
▲ 当颂悼者诵唱、哀叹时,装置亦是一部十一重奏的“乐器”。
来自11 个国家的30 位颂悼者在这个脱离语境的舞台上完成他们对死亡、失去、放逐的哀痛和悼念。他们有的来自阿尔巴尼亚、阿塞拜疆,有的是古老的美洲原住民瓦尤人,有的则是正被伊斯兰国(ISIS)屠杀迫害的雅兹迪人。令人印象深刻的要数布基纳法索(burkina Faso)的戴着鸟形面具的颂悼者:这个偏远落后的西非国家,有五成的人口信奉原始宗教。歌者高冠鸟面,其下全身都是草绳结成的蓑衣长袍,虽然无声无息地坐在那里,但其原始的震慑力使人不敢靠近。如果别的颂悼者是作为人和神之间的传达者,眼前的这位俨然就是神本身。
▲ 每座塔内都是一个神秘的小世界。
11 座高耸的塔约14 米,每个都由八组混凝土环堆叠而成,处于一个同心圆上,沿半径微微抬起的斜坡将观众引入其中。要通过低矮的入口,观众不得不屈身而行。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合伙人兼主创建筑师重松象平(ShoheiShigematsu)认为这是对于悼念仪式该有的谦卑态度,而小比例的门也衬托整个装置更加高耸。塔中一根明亮的白色LED 灯线直穿至塔口顶部的一轮黑暗,挽歌就是这照亮痛苦的一线光明。除了视觉上的象征性和仪式感,设计的形式语言为挽歌的回旋提供了一种动力,使其像歌剧中的咏叹调一样在空间中盘旋,观众的体验由此达到视听上的融合。
▲ 每晚都会有30位职业颂悼者来“激活”这11 座高塔。
艺术家西蒙·泰伦(taryn Simon)对世界各地现存的挽歌进行了深入的整理研究,所邀请的颂悼者大多处于被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宗教现状所边缘化的境遇之中,西蒙为他们申请了P-3这种特殊文化艺术表演签证,并将他们的DS-160 表格抹去部分信息之后放入了展览手册,且附上签证所需的介绍信节选作为文化背景介绍。该作品还受到天使艺术基金会的支持,并在明年巡展至伦敦。
文字 / 刘雅羲
设计、图片 / OMA
摄影 / Naho Kubo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