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意象,若水无形
没有哲学层面的援例与参考,任何项目都不可能存在。设计,意味着对事物的“可能性”做出假设,而不仅仅是记录事物的方式。因此,设计行动代表了超越现状和令项目具有可能性的不懈努力,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想法、愿景以及对世界的解释之上。
从这个层面说,东方和西方都拥有广泛而重要的哲学传统,尽管在不同参考经验和框架下,它们的内在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在西方的情况下,哲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存在”(being),而在东方,研究重点则是“形成”(becoming)。“存在”的对立面是“虚空”(void),而在东方思想中,两者“混合”才是发展之道,即事物永远不会完全与自身重合,因为它们一旦“存在”,就会成为别的东西。因此,与材料有关的项目,包括建筑、工艺和设计等,这些所谓反映世界观的“应用科学”,在一条融合了西方实证哲学和东方感官阴影的道路上快速前进。如果说西方物体是一种刚性的、静止的、具有内在雕塑性的精准判定,那么东方物体则是无法在绘画中捕获,而只是用无声笔触进行描绘的流动状态。
▲ “金色天空”(Golden Sky)陶瓷系列,由戴睿琦创作,运用喷枪技术,通过旋转来表现光与暗之间对比的效果,捕捉光与色不断变化的细节特征,用飘渺的斑斓色彩和柔软而圆润线条来塑造一种永恒的空间感。 几何系列瓷瓶,克莱因蓝釉,由辛瑶遥创作,几何型和雕塑感的结合,由3D打印模型转换为石膏模具,为了恰当地表现这种饱和度极高的蓝色而使用了磨砂釉。
由伦敦中国设计中心(China Design Centre of London)为2018年9月巴黎时尚家居装饰展组织的“文心创物”(Craft Transcendence)展览呈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法。比如,徐志伟的青瓷作品《格子》,以盘子的形态展现,运用阳刻雕琢格子的纹路,通过有色的厚薄呈现深浅不一的色泽和质感,仿佛是波光粼粼的水面反射着阳光。
▲ “格子”青瓷盘,运用阳刻雕琢格子的纹路,通过有色的厚薄呈现深浅不一的色泽和质感,仿佛是波光粼粼的水面反射着阳光。
玻璃,是对于东方视觉世界的象征,即,它不是一种固体,而是一种高度黏稠的液体,即使它看起来具有形体,实际上是欠缺和难以捉摸的,甚至光的加入也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卞晓东的瓷器,以薄如蝉翼的薄胎瓷表现了一个破茧成碟后的蚕茧,胎体上的褶皱与溅出的须柱是模拟小小个体在蜕变前迸发的强大力量,代表蛹从茧中出现的瞬间,一种变化的形态,不是雕刻石头,而是水的跳跃。
▲ “雨滴”系列瓷碗,由景德镇Raindrop Ceramic 设计工作室创始人卞晓东创作,使用了一种精致的蛋壳瓷器,代表了蛹从茧中出现的时刻。
类似水之意象的作品也体现在陶瓷作品中,以一种更为传统的形式呈现,张梦雅运用中国传统陶瓷绘画中极具代表性的青花分水绘画技法,将她对于自然山水和城市发展的感悟绘制于瓷盘之上,形成了水墨氤氲的艺术意境。马聪的水韵系列双面绣落地屏风以抽象简约的云水纹样,结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面绣手工艺,或为水波状,似云水流动,或为云团状,似隐似现,以其飘逸灵动、回转交错的结构表达了东方美学“疏密有致”的意境美感和“虚实有度”的审美张力。
▲ 瓷盘(绘画细节),由张梦雅创作,此作品沿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鹤延年的美好寓意进行构图,运用中国传统陶瓷绘画中极具代表性的青花分水绘画技法进行表现,将她对于自然山水和城市发展的感悟绘制于瓷盘之上。
▲ 水韵系列双面绣落地屏风,由马聪创作,以抽象简约的云水纹样,结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面绣手工艺,或为波浪状,似水流动,或为云团状,似隐似现,以其飘逸灵动、回转交错的结构表达了东方美学“疏密有致”的意境美感和“虚实有度”的审美张力。
尽管上述作品中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传统特征,但将其看作是陈词滥调的怀旧行为无疑是片面的看法。相反地,被赋予(或移除)形态的流动物质成为当代手工艺品的重要部分,构成了最适合把握当下数字精神的材料,而这种精神也体现在越来越多的物品之上。就像海洋一样,“数字体块”存在于“形成”过程(东方哲学要义)而非“存在”状态(西方哲学精髓),它不具有泥土的静默之心,如同流逝的时光和空中的风,或者那些由专门应用程序呈现的数字功能,仅在使用时显示,然后自动隐藏。因此,如果我们在与21世纪美学的公开对话中感受到像辛瑶瑶或戴睿琦陶瓷作品中那样的数字稀释味道,就不足为奇了。
▲ 花开春杯托,来自品牌“五玄土”,由雕塑家贾江宏和设计师王杉创立于2016年,五专注于金属器物美学的研究。
与此相反,陈可茵的“情感珠宝”(Emotional Jewellery)和张周捷的“数字容器”(Digital Vessel)则融入数字技术。对于前者,其所采用的镓和铋材质使得珠宝能够随着佩戴者的体温变化而改变形状,将稳定的一致性转变为共生发展的形态,对时间和未来开放;对于后者,张周捷近年来则一直致力于研究3D打印,将之作为形式可能性的探索手段。
▲ “情感”珠宝,固体和液体阶段之间的过渡使金属具有强烈的情感内涵,由陈可茵创作,曾获得A’设计奖,其所采用的镓和铋材质使得珠宝能够随着佩戴者的体温变化而改变形状,固体和液态之间状态的改变给予金属非常强烈的情感色彩。
▲ 创作模型,由张周捷创立的“数字实验室”(Digital Lab)进行创作。张周捷认为,数字语境中的事物可以像自然界万物般生长变化,他所做的的即是寻找其中的原理和迹象。他的作品主要关注逻辑的极简性、结果的多样性和不可预见性,这一切都源自他对自然的理解。
文字/Stefano Caggiano
翻译/张姣
编辑/王贝贝
美编/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