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I. The Magazine of Interiors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落幕,看各个展馆如何解读“自由空间”

第16 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终于在上周落下了帷幕。
根据两位策展人提供的定义,
本届主题“自由空间”(Freespace)
被解读为“机会空间、民主空间、
没有功能设定和免费使用的空间”。

“‘自由空间’(Freespace)意味着想象的自由、时间和记忆的自由,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庆祝建筑在每个项目中所给予的、额外和意想不到的慷慨精神,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大自然免费提供光线、阳光、空气、水、重力、自然资源和人造资源的无私精神。”

▲ 来自都柏林的Grafton Architects二人组伊冯·法雷尔(Yvonne Farrell)和谢莉·麦克纳马拉(Shelley McNamara)担任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策展人。

上述简短的声明来源于第16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8年5月26日-11月25日)联合策展人伊冯娜·奥法雷尔(Yvonne Farrell)和雪莉·麦克纳马拉(Shelley Mcnamara)准备的“宣言”,该“宣言”的主题是“自由空间”,策展人希望借着这个开放的命题来记录当前世界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于项目的多元需求,彰显建造包容性场所和景观的必要性,在分布于威尼斯军械库、绿园城堡以及全城范围内的诸多展览和很多平行活动所提供的丰富图景中,让“以人、地点、时代和历史为基点,揭示建筑的多样性、特质性和连续性”成为可能。

▲ 《瑞士240:住宅导览》,获得“最佳国家馆金狮奖”称号的瑞士馆,房间配件以意想不到的比例呈现出来;门、窗和电源插座比预期的尺寸要大或小得多,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标准空间,让参观者获得从未有过的戏剧性体验。

自由空间的概念反映在一系列方案中,通过自我表现,使各国的展馆或装置成为提供相遇空间的机会,诸如获得“最佳国家馆金狮奖”称号的瑞士馆,其主题是《瑞士240:住宅导览》(Svizzera 240: House Tour);以及获得“国家展览特别提名奖”的英国馆,其主题是“岛”。前者展示了一个没有家具、匿名、白色的神奇之旅,戏剧性的“空间场景”会出现打动人心的短暂的幻觉,人们积极地参与到这个空间,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视觉构图来体验它—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房间配件以意想不到的比例呈现出来;门、窗和电源插座可能比预期的尺寸要大或小得多,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标准空间。

英国馆专注于虚空,一个可供自由使用的裸露亭子,其顶部是一个屋顶广场,被设想为“高架广场”(elevated piazza),也可解读为“避难或流亡”之所(匈牙利馆也采用了类似理念)亭子的内部被视为一个空旷的相遇空间,作为“公共空间的保留地”,也是比利时在其“蓝色舞台”(比利时馆设置了一个蓝色的下沉空间)中所应用的概念;奥地利馆向1934 年建筑师约瑟夫·霍夫曼(Josef Hoffmann)建造的奥地利馆致敬。

▲ “梦想和自然”(Dream and Nature),由普利兹克奖获奖事务所RCR Arquitectes为加泰罗尼亚馆打造的诗意空间。

建筑事务所RCR Arquitectes 为加泰罗尼亚馆打造的、具有反思特质的诗意环境;克罗地亚的3D 打印塑料装置“Cloud Pergola”,以及中国馆由建筑师袁烽带来的、基于机器人改性塑料打印技术的作品“云村”(Cloud Village),是能够激活讨论和思想的元素;加拿大馆是一个包裹着树木的建筑作品,就像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在1962 年打造的北欧馆,重点是恢复该国的展馆本身,向建筑事务所BBPR 于1957 年设计的加拿大馆致敬,致力于在过去和现在之间保持平衡。

▲ Cloud Pergola,克罗地亚馆的3D 打印塑料装置,由布鲁诺·乔瑞奇克(Bruno Juricic)打造。

▲ “云村”,属于中国馆“建设未来农村”主题的一部分,由中国建筑师袁烽建造。

在绿园城堡中央展馆中也可以看到创作者对于历史主题的展示,例如建筑师西诺·祖契(Cino Zucchi)对米兰Corso Italia 综合体和易吉·卡恰·多米尼奧尼(Luigi Caccia Dominioni,意大利建筑师和家具设计师)作品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诠释;在罗伯特·麦卡特(Robert McCarter,建筑师、作家、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学教授)策划的展览中,汇集了路易斯·康(Louis I. Kahn)、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和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等未完成的一些项目;在特别单元“亲密相遇—非凡建筑研讨会”中,16 位当代建筑师采用一种构图辩证法来表现16 个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的“非凡”建筑,在展示结果方面并不十分令人信服;今年梵蒂冈首次参加建筑双年展,罗马教廷与世界知名建筑师合作的10 个教堂在圣乔治·马焦雷岛的绿色环境中建造,项目参考了1920 年在斯德哥尔摩墓地建造的Gunnar Asplund 林地教堂,主题思想是“定位,相遇和冥想……在广阔的地区,树木被视为迷宫般生命道路和人类寻求接触而漫游徘徊的物理昭示”,正如策展人弗朗西斯科·德·柯(Francesco Dal Co)所写。

▲ “日常奇迹”装置的一部分,一种罕见的城市功能嫁接,是建筑师西诺·祖契(Cino Zucchi)对米兰Corso Italia 综合体(由意大利建筑师路易吉·卡恰·多米尼奧尼Luigi Caccia Dominioni 打造)的致敬,意图呈现后者在城市规模和建筑设计之间达成平衡的巧妙构思,以及由此产生的原始类型空间和丰富解决方案。

同样是首次参加双年展的巴林王国还在其装置(一个由聚碳酸酯悬挂墙组成的空房间)中解决了这一问题,以进行“胡图白”仪式(khutbah,清真寺伊玛目的布道演讲),它直接表达了阿拉伯世界公众聚会的概念。公共建筑作为文明的表现、积极的公民身份以及民主和言论自由的象征,是芬兰馆主题“心灵建设”(Mind-Building)的焦点,其中国家图书馆作为现代纪念碑建筑的案例研究,突出了民间社会文化的力量。无独有偶,以“无修辞的公共建筑”(Public Without Rhetoric)为主题的葡萄牙馆也采取了类似的方式,展示了在经济危机最后10 年间建造的12 座公共建筑,反映了公众参与和社会公平价值观的演变。

▲ “空性:空虚的诗学。”(Sunyata: The Poeticsof Emptiness.),印尼馆中引人注目的纸波浪。

其他展馆以不同的方式来阐释主题,对象,或者佩雷克所说的“事物”(things),成为人类和空间记忆的隐喻,就像法国馆“无限之所”(Infinite Places)一样,叙述了10 个“开拓性地方”的故事,涉及恢复、再利用和转换等干预性措施,以实验手法提供了不同方式的集体用途。这些展览借鉴了“珍宝阁”的概念,是关于在各种地点发现和保存物品的价值,作为使建筑作品及其衍化的不同故事合法化的直接证据;关于重新利用的主题与建筑及其室内有关,法国馆即以此为主题。

▲ 法国馆“无限的地方- 建造或制造地方?”(Infinite Places -Building or Making Places?),就像“珍奇阁”一样各式各样的物体悬挂在倾斜的天花板上,见证了各个地方的记忆,具有集体功能。

在不同的展览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看到景观保护和再生的重点,无论是城市还是“自然”。由马里奥·库西内拉(Mario Cucinella)策划的意大利馆强调了意大利作为“地中海城市空间”的角色,对于一系列领土进行识别,在这些领土中,社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自我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 意大利展馆被规划为一个具有逻辑性的行程,可以引导游客“穿越”意大利的领土,这个展览空间中展示了五个项目提案,是对于“建筑如何以具体的方式让土地再生”的主题进行的阐释(空间灯光方案由IGuzzini提供,形状仿佛是岛屿的桌子材质由Riva 1920 提供)。

▲ “森林”主题展品,旨在展示森林在经济和日常生活领域扮演着重要。在托斯卡纳和艾米利亚区域的亚平宁山脉地,设计事务所Diverserighestudio 已联合咨询公司Domus Gaia 打造了一个木材混合建筑,其建筑周围是共享集市。

展览中的“洛米蒂托斯意大利”(Arcipelago Italia)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大城市建筑转移到不太熟悉的区域,后者这些区域是“无限文化遗产的储藏库”;“混合”(hybrid)建筑有助于解决人口减少和服务匮乏的问题,在经历了多年的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之后,农村世界变化的这一主题也被中国所追求,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增长之地;“建设一个未来乡村”(Building a Future Countryside)与“大号谷地”(Valley XL)的倡议一起,将农村地区的价值作为实验的新前沿。

▲ 展厅展示了分散在半岛(包括岛屿)所有67 个项目的其中一部分。

▲ “沿着外高加索小径的线性节日”(A Linear Festival Alongthe Transcaucasian Trail),一条长达750 公里的旅游路线,从北到南穿越亚美尼亚的景观,由英国工作室Gumuchdjian Architects打造的项目。

“景观设计”(Landscapedesign),由英国工作室Gumuchdjian Architects 负责,对于从亚美尼亚北部到南部750 公里的路线进行轻微干预,通过广泛的物理和时间行程的集体参与,目的是创建一个可持续的旅游结构,能够叙述景观及其地貌,为旅行者提供社交、感官和冥想体验。

本文节选自《 INTERNI设计时代》11月刊 INSIGHTS.


文字、摄影 / Matteo Vercelloni
翻译 / yuan
编辑 / 王贝贝
美编 / 九夏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