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I. The Magazine of Interiors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UCCA沙丘美术馆:面朝大海,隐身沙丘

在中国北部,距北京约300公里的秦皇岛市昌黎县,
有一段被称作“黄金海岸”的沙滩。怀着对自然的崇敬,
OPEN建筑事务所在此设计了一座消隐的美术馆,
如同藏于沙丘之下的神秘洞穴,与大海进行着对话。

▲ 渤海湾边的沙丘美术馆,位于海天之间,消隐于沙丘之下。

洞穴是人类最初的家园,洞穴中的石壁是人类最早使用的画布。在秦皇岛阿那亚滨海度假社区,隐匿于地下的尤伦斯沙丘美术馆(UCCA Dune Art Museum)拥有一连串形态各异的“洞穴”空间。在此举办各类艺术展览,如同追忆文明曙光初现之时的质朴与纯真。

尤伦斯沙丘美术馆由OPEN建筑事务所李虎、黄文菁主持设计。怀着对大自然的敬意,李虎从孩童挖沙的游戏中获得灵感,选择在沙丘内部挖掘洞穴,创造出一系列互通的地下空间。最终建筑结构的高度顺应沙丘的走势,外部形态与渤海湾沙滩景观融为一体。沙丘之上,刺槐、紫穗槐依然迎风摇摆,自然景致与人文氛围相融合。这一 “后自然”的设计方案一举夺得德国Iconic设计奖的Best of Best奖项。

▲ 项目手绘草图。一簇原始洞穴般的空间互相连接,被规划为展厅、活动室以及咖啡馆等美术馆配套空间。

▲ 面朝大海的室外展览空间。

▲ 光线从顶部的开口涌入,点亮宽阔而纯净的展厅空间。

沙丘美术馆总面积约930平方米,拥有7个室内展厅和3个户外展厅以及活动室、咖啡厅等各类辅助设施。建筑主入口是一处嵌入沙丘的洞口,穿过幽暗的入口通道和小型接待厅,随即步入大型展览空间。日光从展厅上方的穹顶天窗涌入,点亮宽敞慷慨的展厅,令人豁然开朗,观众可以透过建筑外围墙壁的开口观察室外四时不同的天空和海洋。一组螺旋而上的楼梯通往沙丘美术馆顶部的观景平台,邀请观众从幽暗的“洞穴”循着光线拾级而上。回望脚下,在海、天、沙丘之间,纯净的美术馆如同一座庇护所,收藏着人们对自然和艺术的深思。

▲ 螺旋上升的楼梯,自建筑内部上升至“沙丘”表面,观众可以在此远眺海天美景。

建筑师大胆地邀请秦皇岛当地的木工,以手工的方式参与建造沙丘美术馆复杂的曲面混凝土外壳。这些曾经是造船工人的木工用木模板等小尺度线性材料手工编织出模板,并用混凝土浇筑出高低起伏的沙丘状曲面。某些曲率较大的部分,则由更具弹性的材料制造模板。建筑师刻意保留了模板留下的不规则乃至不完美的纹理,让人工构造的痕迹能被感知。此外,沙丘美术馆里使用的非常规形态门窗以及各类台面,如接待台、吧台、卫生间洗手台等,均为特别定制并现场手工制作而成。建筑师还专门设计了8张在咖啡馆内使用的桌子,其形状与8个主要画廊空间的平面相呼应。

▲ 不规则分布的开口营造了丰富而有趣的空间关系。

除了在外形上向自然致敬之外,沙丘美术馆在建造体系中运用了一系列节能措施,以保证其可持续性。建筑顶部被植被和沙土覆盖,在还原自然景观的同时,还大大降低了冬夏两季的能源消耗;结构外围的墙壁上设有许多朝向不同、大小不一的开口与天窗,引入四时美景之余也为美术馆提供了温和的自然采光;传统空调被低能耗、零排放的地源热泵系统所取代,以绿色环保的形式保证展览空间的恒温恒湿环境。

▲ 沙丘美术馆夜景,暖光柔和了夜幕中简约质朴的美术馆。

▲ 在沙土覆盖的混凝土浇筑屋顶上,疏落的植物彰显了此项目对自然的珍视以及建筑师希望留住这片美好景色的愿望。

建筑师李虎期待,因为沙丘美术馆的存在,渤海湾边的这片沙丘能够摆脱被人为推平的命运,保留住经年累月形成的生态系统。在海平面不断上升、自然环境愈发脆弱的当下,建筑应当是对大自然进行的温柔的人为干预。尤伦斯沙丘美术馆隐匿于景观之中,以谦卑的姿态面朝大海,质朴地对话自然与人文。


文字/钟子溦
项目/OPEN建筑事务所
摄影/吴清山、田方方、在野照物
编辑/柒月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