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I. The Magazine of Interiors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Prada 基金会米兰会址塔楼:一座互动艺术城堡

在米兰的拉戈伊萨尔科地区,Prada 基金会
一栋动态的垂直白色长方体塔楼揭开了面纱。
该项目是一座与公众密切互动的艺术城堡,
极端的新旧空间在此和谐共存,
建筑整体都由OMA 建筑事务所设计翻新,
呈现为一个与公众互动的集中平台。

经过为期3 年的建设,备受期待的Prada 基金会米兰会址塔楼已经落成,并于2018 年4 月向公众开放。该项目坐落于米兰南部的拉戈伊萨尔科(Largo Isarco),由OMA 建筑事务所操刀设计,60 米高的建筑占据了整个地块的西北角。我们提前参观了这栋新建筑,当时这个大块头仍在施工,OMA 建筑事务所的Prada 基金会项目负责人之一费德里科·彭皮诺里(Federico Pompignoli)陪我们一道参观,并讲述了这座全新博物馆建筑背后的故事。

▲ 新塔楼的外部视角。摄影 / Bas Princen

这座塔楼是占地19000 平方米的建筑综合体中唯一可以从远处被看到的部分,仿佛城市肌理中的地标。塔楼共9 层,由定制的白色清水结构混凝土构成,其骨料不是传统的灰色砾石,而是更为明亮的白色卡拉拉大理石,OMA 建筑事务所在2005 年的波尔图音乐厅项目(Casa da Música)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确保了这一结构的美学质量。

▲ 建筑共有九层,其中六层用于展览空间,另外三层包含餐厅和其他访客服务设施,其不规则的几何设计由结构因素促生。摄影/ Bas Princen

该塔楼完成了对建筑类型和系统的混搭,第一阶段首先将20 世纪初的酿酒厂旧工业空间转变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博物馆空间,第二阶段创造出新的内部灵活空间并配备了齐全的基础设施。彭皮诺里解释道:“塔楼的灵感来源于白盒子,以最大化的抽象空间减少对展品产生的干扰,毕竟作品才是真正的主角。我们尽一切可能以和谐的方式协调塔楼在建筑综合体中的存在。无论如何,Prada 基金会绝不可能成为传统博物馆那种被动地引导访客的先行组织者,该塔楼会不断地激发基金会与展览的互动,并按照时间顺序和专题来组织参观路线。”

▲ 塔楼内部空间,展示了建筑复合体各部分之间的动态以及情感关系,背景中著名的金色塔顶是Prada 基金会建筑综合体的组成部分。

“整个基金会项目的背后,通过整合3 个空间参数形成了我们把握空间变化的指导思想,”彭皮诺里建筑师继续说道,“首先,底部楼层建成近似梯形的不规则形状以适应地块的北侧边界,其中有两个部分式直接悬挑于道路上方,而第四至五层、八至九层则变成了规则的矩形平面;其次,建筑室内净高随着楼层上升逐层增加约50 厘米,在顶层达到了8.5 米;最后,出于结构的考虑,建筑开窗在东侧(插入露台一侧)和西北侧(玻璃幕墙与混凝土外墙平齐)之间交替呈现。”在实践中,每层楼都拥有一个带有悬垂楼板的开放式展览空间,将建筑的核心结构基础面向南侧,并且所使用的深梁系统允许所有实心墙都成为承重结构。

▲ 中空的管状结构内部,该结构也是一处展览空间,同时在结构上平衡了塔楼的倾斜趋势。它由大跨度混凝土梁建成,形成不同楼层开窗的交替变化,从而创造出建筑立面的开闭节奏感。

由于OMA 建筑事务所希望保持完整的既有格局,但塔楼的占地面积很小,因此需要用一组结构来平衡建筑体自身的前倾趋势,将其保持在垂直位置——最终采用了一个中空的混凝土盒子(其内部可以成为展览空间),其中两条短边平行于这一工业建筑屋顶的两个混凝土支柱。在酿酒厂的末期,这里曾作为埃里迪亚纳糖仓(Eridiana Sugar Warehouse),为了腾出新的空间,糖仓在部分拆除之后被整体翻新。

▲ 门厅内饰有镜面,增强了室内空间的都市反射效果。

带有裸露混凝土桁架和门式起重机的两个屋顶,在与塔楼南侧墙体结合的过程中被隔断,并成为门厅、电梯、楼梯和设备系统的所在地,与各个部分之间形成一种动态的联系。在被透明树脂围合的圆柱形门厅之外,一扇巨大的铝质推拉门将游客引入一个宽阔的空间,该空间与塔楼、复杂的内部路线、前仓库以及其他一系列结构有着灵活的关系。这个与门厅相呼应的空间配有镜子,以加强内部的城市反射效果。

▲ 从上方拍摄的全景电梯,该电梯固定在南侧墙体上。

主电梯尺寸为5×3×3 米,可以用于运送艺术品,其外部饰以阳极氧化铝,内部部分饰以玻璃,另一部分则采用带背光的粉红色缟玛瑙饰面。电梯固定在南侧墙体外侧并与墙体保持在同一平面,通过侧面的动力装置通电。从空间构成来看,这部电梯与建筑外部斜向的方管状支撑结构位于同一轴线,并在一定的高度上与其相交——这是最能表征和区分这座塔楼的元素。随着电梯上升,在达到某一高度时,人们可以看到现有建筑物的屋顶横截面和玻璃幕墙外的天空——这是从外部向内部过渡时最耐人寻味的片段。但在感知层面上,每当电梯向各层楼打开时,游客都会看到不同的空间,感受到新鲜的体验。

▲ 与主电梯同轴线的斜向管状支撑结构外观,电梯通过侧面的动力装置配电,并在外侧包覆氧化铝,电梯与管状结构在建筑顶部相交。

在塔楼之中,展览空间占据了整体4000 平方米面积中的2000 平方米,每个展厅都设有两个通道,其中主要通道位于全景电梯的正前方,另一个通道则通往疏散楼梯。空间设计的脚本安排参观者从电梯中走出来,首先进入一处门厅,穿过门厅之后则进入展览空间。地面材质是常见的白色石灰华,墙面和天花板则采用清水混凝土及阳极氧化铝框,带有绝缘层欧松板可以提高无开窗结构墙的节能效率,带有磁力的展示系统保证了空间的整体完整性。

▲ 主电梯内部背光的粉红色缟玛瑙和玻璃,图中电梯停在底层,视角朝向建筑外部。

随后,布局逐层改变。一楼的窗户朝东,北侧完全封闭,在空间的尽头设有衣帽间;位于中央的独立卫生间被分隔在一个独立的体块内,光线和不间断的空气循环提供了宜人的环境,窗户下方配备了一组定制的钢质洗手池。其他特殊的设计还包括在混凝土浇铸时已配备的设备系统和照明灯具,它们使用了复杂的工艺,其中包括墙壁与天花板接缝的细部处理,整体上可以增强混凝土的洁净感。彭皮诺里解释道:“我们花了大约一年时间来进行模板开发及试验,以保证剥离后的模板无论是在观感上还是触感上都得到最佳的效果。”

▲ 停在矩形展厅楼层的电梯,(图中为未完工状态)整个项目的照明设备均由Alpiq 集团开发。

二层展厅的平面依旧是梯形,但窗户朝北敞开,面向城市和铁道。相对应的,三层的窗户则朝东。以此类推,不同楼层的开窗朝向交替变化,创造出富有节奏感的立面图案,光线可从北面、东面、西面射入。在第四至五层,建筑平面变成了规整的长方形,并悬于道路之上;第六层包含了一间餐厅,即便在我们访问塔楼时,该餐厅的规划仍然是最高机密,这层楼的平面布局恢复成梯形,角落由玻璃幕墙封闭,同时通向设有斑岩铺料与金属烤架的露台。七层是主厨专属餐厅,配有送菜升降机和服务露台,仅提供专属服务,该空间没有太多的惊喜,铺设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红色木板条地板。

▲ 建筑楼梯内景,实现室内与室外的过渡,十分引人注目,窗外可见管状支撑结构与原有建筑的结合。

第八至九层拥有更多的展览空间,上层没有窗户,光线仅来自于玻璃屋顶的照明,而吊顶中央不透光的实体部分则成为屋顶露台的可上人楼面。设有屋顶酒吧的室外空间被设计为一个特殊的城市景观观看点,视野从米兰城一直延伸到阿尔卑斯山。乘坐主电梯可以直达酒吧黑色的入口,整个户外区域的点睛之处是弧形的镜面护栏,彭皮诺里说:“选择镜面是为了消除透光地板的反射和与城市之间的任何障碍,以营造一种感知上的飞跃,压缩同一水平层的景深。”

▲ 楼梯的动态延伸,展示着宏大叙事力量具有的近乎抽象的表现力。

在建筑师规划的一系列空间布局中,主角无疑是楼梯。在整栋建筑物中,楼梯始终保持着相同的宽度,但是它需要与不同层楼的不同空间相接,因此其下降和攀升的比例在各楼层之间存在差异。以灰色和白色水泥交替铺设地面的方式充实了空间感,而玻璃同样增强了空间感。自然光线从室外向建筑物内部倾泻,而人造光则点亮扶手,在上升、下降与交汇之中,楼梯的呈现如同一部表现主义电影,也是塔楼设计复杂性的最佳解释。在某种固有的模糊特质之中,这种复杂性使得建筑外观的简洁性更加令人赞赏。

本文来自《INTERNI设计时代》7&8月刊 INSIDE.


文字 / Antonella Boisi
设计 / OMA-Rem Koolhaas & Chris van Duijn
项目负责人 / Federico Pompignoli
摄影 / Mattia Aquila
翻译 / 钟子溦
编辑 / 柒月
美编 / 九夏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