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I. The Magazine of Interiors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尺度”与“质感” | 隈研吾历时6年打造上海“船厂1862”

如何把一座城市的过去留给未来?
浦江东岸的“船厂1862”在隈研吾的操刀改造下,
以空间的重生跨越时间缝隙,
成为上海陆家嘴金融区的文化新地标。

上海船厂续写了始自1862年的传奇故事,被改造为一处多功能文化场所“船厂1862”(Shipyard 1862),犹如凤凰涅槃、重现生机。上海船厂曾是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国造船业的发展。2005年,上海船厂搬离浦东区迁至崇明区后,其旧址上兴建起陆家嘴滨江金融城,只保留万吨轮下水的船台和这座老厂房以作留念。2011年,日本建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亲自主持这座155岁高龄老船厂的改建项目,经过6年的设计与工程建造,“船厂1862”于2017年秋季正式对外开放,将时代变迁的记忆生动地呈现给公众。

▲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

船厂建筑长200米、高30米,室内净高约26米,中间没有隔断,是一个巨大的通透空间。隈研吾将这座老船厂的美归结为“尺度”和“质感”的美。“尺度”指船厂有别于以人为尺度标准的建筑,而以更庞大的船体为尺度标准,形成别具韵味的大工业风格;“质感”则指时间留下的痕迹,即曲折的烟囱、生锈的铁管、风化的混凝土柱子、隐约可见的生产标语和油漆。在这个空间中,这些元素是人们触摸往昔记忆的重要载体。

▲ 面朝黄浦江的“船厂1862”将成为陆家嘴地区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文化高地。

老旧的蒸汽管道被改造成空调送风管,新建的电梯采用了氧化铁材料,用岁月的沧桑感包裹着每一个细节。船厂俨然还是当年的模样,现代化的玻璃幕墙被独具匠心地安装在外墙支柱以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船厂的原有结构,内部锈迹斑斑的废弃钢板被剪裁塑形并制成指示牌,其天然的历史感堪称点睛之笔。

▲ 4种不同颜色的陶砖被直径8毫米的不锈钢拉索串连吊挂,与原有砖墙质感相协调。

隈研吾带领设计团队将船厂原有的混凝土梁、柱、屋顶桁架以及部分砖墙保留下来,并创造出多面“悬挂砖墙”,以化解新旧质感的冲突:在玻璃幕墙前,数百块砖块被不锈钢拉索串接,使光泽簇新的玻璃板与斑驳的旧墙垣融为一体。由于钢索悬挂在原有立面之外,给混凝土结构的承重带来很大风险,来自英国奥雅纳公司(Arup)的工程师团队设计了一个自我平衡的钢架和绳网,旨在让大体量的船厂也可以拥有轻盈飘逸的姿态,“悬挂砖墙”不必倚重于原混凝土结构,而原有立面则只需承受自身荷载和地震荷载。

▲ 砖块的尺度比通常使用的砖块略大,以突显独特的粒子感。

“为了让新结构嵌入原有结构中而不伤筋动骨,我们将两者分离开来,”隈研吾解释道,“这一策略简化了抗震设计和整体结构系统,然而挑战也接踵而至,比如新结构打破了原有立面,奥雅纳公司为此设计了大跨度悬臂和转换系统,最终实现了建筑的优雅实用和结构的稳定。”该项目的另一个挑战来自砖块的“选角”,原有旧砖块因质地脆弱和吸水率高而失去稳定的形状,设计团队不得不改用新作陶砖。经过材质和颜色的大量比对,4种颜色的陶土砖从数百件样品中脱颖而出,最终“飘”上船厂外墙。

▲ 金属护栏采用LED冷光照明,遗留结构在照明的烘托下成为建筑一大特色。

改造后的“ 船厂1862”由剧院、多功能厅、商业店铺3个功能区组成,地上5层、地下1层,总建筑面积约31600平方米。为保持其特有的尺度感,设计团队在空间内部设置了两个南北贯通的中庭,以连接黄浦江与城市。两个中庭的中央各伫立着粗糙的混凝土立柱,70年代建筑结构的粗糙感和力量感塑造出“有骨”的商业空间,也表达出隈研吾对当下商业设施的一种批判。“世界范围内的商业空间均显一致,虽富丽堂皇却总是缺少些趣味。‘质感再生’是我们对船厂记忆与身份的再梳理,比起形式,它会通过五感给人们带来更深刻的印象。”隈研吾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评论道。

▲ 裸露砖墙与庞大结构体所塑造的商业空间充满了工业感。

▲ 老船厂遗留的蒸汽管道在标识设计与新空调管路系统中得以发挥作用。

沿着船厂西侧主入口、穿过1.6万平方米的商业空间便是一座剧院,它曾是船厂的锻机车间,历史可追溯至英国商人于1862年开设的祥生船厂。改造后的剧院观众厅挑高达10米,除了座椅和舞台其他元素几乎都保留原样。空调管道和电缆被隐藏在原有粗糙的通风管中,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

▲ 舞台的空调及通风采用独立控制系统,可根据演出、排练等不同用途自由切换。

观众厅由池座和楼座组成,池座座椅全部可以移动收纳,使空间变得更加灵活,以适合不同演出及活动的需要。舞台背景采用电动玻璃隔声门,将其开启后,浦江的奔流江水、清凉江风、鸣笛船只便成为舞台最写实的背景声。坐在观众席上,你可以想象演员们从室外直接走进来,伴随着一阵江风,好戏开场了。

▲ 位于船厂东侧的剧场可容纳800至1000个观众座位。

2017年10月,“船厂1862”迎来了改造后的第一个展览—“当量1862—HBC当代艺术展”,预示着这座始建于1862年的上海船厂在当代艺术的影响和改造下重新焕发能量。踏足“船厂1862”的那一刻,便可窥见这座充满未来的艺术巨轮在12年的蛰伏之后正缓缓起锚,于浦江东岸再次启航。


文字 / 刘雅羲
图片 /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
摄影 / Eiichi Kano, Erieta Attali
编辑 / 柒月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