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I. The Magazine of Interiors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独家专访 | 董功×琚宾:藏得住的设计,藏不住的美

一间隐于桂林美景深处的酒店,
原为上世纪经营红火的制糖工厂,
它的生命轨迹进行了怎样的延续,
从中能读到哪些历史记忆与未来惊喜?

上世纪60年代,秀丽的桂林漓江深处有一间制糖厂曾经营得如火如荼,却没能敌过急速的时代与制度变革,终在90年代闭厂荒废。工厂后被政府拍卖,一度险遭炸除,直到21世纪初被新加坡阿丽拉酒店收入囊中,改造成现今受到广泛关注的精品度假酒店——阿丽拉阳朔糖舍。

▲ 阿丽拉阳朔糖舍位于漓江江畔,是一处静谧而优美的度假胜地。

这不仅是阿丽拉酒店与阳朔老糖厂的一次“联姻”,也是直向建筑创始人董功与水平线空间设计总监琚宾的首度合作。面对充满挑战的改造设计,两人睿智而执着,在为桂林自然景致增添人文内涵的同时,也筑就高端酒店界一道清流——展现历史元素与当代性结合所产生的厚重价值,内涵远远超出“奢华”所能诠释的范围。

▲ 改造设计充分尊重自然与老建筑,将老糖厂厚重的年代感充分诠释,并恰如其分地融入漓江美景之中。

酒店建筑面积为16000平方米,两位设计师不仅保留了老糖厂的车间和构架,将其改造为餐厅、酒吧、书吧、画廊和水疗中心等公共空间,新建了两栋酒店建筑,容纳100余间客房。两位设计师在接受《INTERNI设计时代》的专访过程中进行了更为生动的描述。

Q=INTERNI设计时代
A=董功

Q:为了继续使用而进行建筑改造已成为西方建筑实践中的普遍现象,近年国内这类需求也日渐增加,你认为这类建筑设计的出发点与新建建筑有何不同?

A:旧建筑多了一个制约设计的因素,便相当于有了设计的借力点。往往越没有制约的设计越难做,所以这实际上成为一个重要线索,与在空白基地上新设计一座房子的区别很大。我们希望最后形成某种新旧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见仁见智。我们一贯的想法是,希望新建筑是从对旧建筑的理解和尊重的关系中衍生出来的,但它同时又是一种当代的、更先行的状态,具备当代的技术与材料以及当代生活所需要的品质,不是一味地模仿或淹没在旧的建筑里面。

▲ 开阔的水池中掩映出建筑和喀斯特群山倒影,仿佛一幅美丽画作。

Q:你非常注重建筑与场地的专属关系,并希望通过建筑介入将这种关系揭示出来。在这个项目中,建筑与场地的关系是怎样的?

A:场地是一个比较综合的概念,在这个项目中场地有两重非常重要的关系。一重是自然的山水。漓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弯,老糖厂的甘蔗就是从漓江运来的,所以要考虑如何从建筑的整体轮廓、视觉印象以及人的动线方面与这片山水找到一种联系。在路线设计中,我们把原来的场地看成一个水平方向游走的“园子”,而在5层高的新建建筑中,我们的设计是把水平游走系统向垂直方向缓缓延伸,目的是与周围的山水树木融为一体,使人可以“穿梭其中”。

▲ 老糖厂门前分布着有景观步道及下沉广场,游走其中可感受新旧建筑相映成趣。

另一重关系是老糖厂的存在,它其实是这个场地原有的一部分。在总平面图上,两个新体量被安排在老建筑两边,突出了老糖厂精神核心的位置。整个场地是三角形的,这种布置使几条轴线产生了微妙的转动:从沿路展开的一个新体量,顺着其墙面往里走直到中央广场,人们转个角度便会看到一片宽广的带有水面的广场,水面映出老建筑的倒影并把老建筑推向高潮。

然后,人会自然而然地进入老建筑形成的类似于街巷的、尺度更瘦更小更窄的空间里,最终经过某一个角度的扭转到达桁架空间,整个视线被桁架的轴线带向远处的层层山影。这条线路从老建筑的关系中得来,只不过用新、老建筑共同组成了一套新的轴线系统。新系统更多的是代表身体的偏转、视线的聚焦,实际上这与感知密切相关。

▲ 老码头的水泥桁架被保留下来,并成为泳池的一部分,泳池成为酒店与山水景致之间的连接。

Q:阿丽拉阳朔糖舍不仅是现代化功能与工业遗留建筑物的结合,还包括新建筑区与旧建筑区,你对新建客房建筑的材料进行了怎样的考量?面对诸多“新”与“旧”、“历史”与“当下”的并置,你是如何将这些要素联系在一起的?

A:老建筑是用砖垒起来的,上面有时间的痕迹,比如时间久了砖的颜色会产生微妙的变化,有的地方会长青苔。我们第一次来到此地的时候,发现这栋老房子呈现出材料上的丰富性,这种微妙的调性非常打动人。

▲ 新建客房建筑以独特的砖块垒造方式与老建筑产生呼应,同时构造出内外渗透的半透明建筑表皮。

我们做了一系列设计比对之后沿用了垒造的构造方式,换句话说,因为手工的能力是有局限的,所以这种垒造方式直接映射了人的身体和手对于某种尺度的结构单元或建造单元的控制。在这种局限性下,新旧材料自然而然产生了尺度上的呼应。我们采用了更当代的构造方式,在垒造的砌块、石块、混凝土中嵌入钢筋,选择空心回字形砖而非实体砖,再加上混凝土的可塑性,使这个新的混凝土建筑有一种更通透、更抽象的感觉。

▲ 同样用砌块垒造的新建客房建筑,采用更当代化的混凝土空心砖。

相对于老砖来说,它是被当代化了。这一点点气质上的微妙差异正是每一代人在建造中试图追求的东西。这个时代赋予构造方式更丰富的选择,虽然同样用砌块垒造,仍能保持和当下更有关系的一种状态。这种垒造的逻辑在触发点上就注定了新旧之间有一种微妙的连续性,它们并置在一起会形成一个和谐的关系。

▲ 一条长长的连廊将新旧建筑相连接,仿佛把时光与记忆相串联。

另外,在新建筑轮廓方面,你会看到与老建筑相似的坡屋顶群落,而且坡顶角度也和老房子相同,这就形成了一种顺延。老建筑用的是瓦,我们则使用了混凝土砌块和当代防水构造,在屋顶里藏了设备间,还有一些新的设计需要满足的东西,这些和旧建筑放在一起会形成一种新的延续性关系。

▲ 新建客房建筑的坡顶角度与老建筑相同,从体量上被分解为多个几何体块,用多个异形木质构造连接。

Q:新建客房建筑从体量上可以被分解为多个几何体块,用多个异形木质构造连接,并以交叠垒砖的方式塑造半透明的建筑外观,这样组织空间表现出怎样的意图?

A:关于异形木质构造,原本希望请艺术家以一种当代空间和当代艺术相结合的方式创作3个艺术装置,但最后采用了建筑师的设计。我们在塑造空间时,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都是横平竖直的,于是我们利用这个装置在3个重点空间内部营造出一点跳脱的感觉。

未来这些竹子上也会有爬藤植物的生长,比较理想化的状态是在这3个空间里形成3个绿茸茸的、爬藤植物构成的、象征着生命体的东西,为空间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 多个异形木质构造装置连接了3个重点空间,在横平竖直的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中营造出跳脱的感觉。

Q:改造项目往往需要“重构”空间来适应新功能,在这个项目中,你怎样建立新的空间秩序?

A:从场地角度而言,就是从水平游走空间系统向斜向的、带有垂直方向的游走系统的连结转化。这是空间系统的核心内容,实际上也映射了游走自身与人的感知和周围山水的关系,并包含一种身体的时间性在其中。

▲ 受喀斯特地形地区挖进山体的山道系统与溶洞启发,渐渐爬升的线形公共步道串联起3个带有强烈空间指向性的“溶洞”空间,3个“溶洞”在不同高度上呈现出不同的与自然山体岩石的对景关系。

Q:阿丽拉酒店一向践行绿色环保理念,此项目在哪些方面进行了环保的实践?

A:我觉得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这不能狭隘地以用多少先进的机器,或符合某种标准来衡量。废物利用本身就是一种环保概念,从这个角度讲,把老糖厂保留、转化成符合当下时代的全新旅游度假空间,本身就是环保。

▲ 酒店内部走廊。

这栋建筑与自然山水的共存既有美学上的,也有技术上的。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建筑材料,即便混凝土空心砖也是在当地生产的,这是一种对本土手工工艺的挖掘和结合,同时也是一种友好。对环境友好,对当地友好,都是环保概念下面的表现。

Q = INTERNI设计时代
A = 琚宾

Q:阿丽拉阳朔糖舍位于秀美的自然景观中,你如何将自然景观变成有价值的空间元素?

A:人工与自然原本就不应该有明显的区分,最大限度地展现自然景观、不抢夺自然的秀美是我意图实现的。于是就需要将设计“藏起来”,或者说空间需要与自然景观联系起来,与自然和谐,达到一种气质上的统一和韵律上的平衡。酒店就是景观本身,两者之间相互映衬与加分:那片用倒影连接新旧建筑的水面伴着两旁的青山,使整个酒店看上去轻盈而美丽。

▲ 酒店大堂吧的家具以红色为主,新旧元素碰撞出新能量。

Q:旧工业建筑具有许多遗留构造与材料,你对其进行了怎样的处理?

A:老糖厂里的许多材料都具有生命。这种原生材料会随着时间和空气慢慢变老,产生“包浆”和沉淀感。因此,许多工业遗迹都经不着痕迹的加工后被保留下来,例如朗姆酒吧的石阶、酒店大堂中的压榨机器以及泳池边上的老水泥桁架等。还有一些经过再次加工及人工打磨,重新为酒店所应用,例如旧工业建筑内的老木板、旧地板、别墅前的装饰等。

▲ 餐厅位于历史悠久的制炼车间,吊灯灯罩用蚕丝以手工制成。

▲ 餐厅内部空间大量运用锈钢板及木材质,墙上挂有专门定制的糖厂故事绘画。

新旧之间只是一种时间差概念,材料本身只要可以被恰当地使用,就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构建空间,成为空间的一部分。并且设计过程中,我特地保留了材料的工业感,使得空间里留有拙性,不过于精致。

▲ 1969朗姆酒吧位于旧的压榨车间,旧有建筑的石阶被保留下来,样式各异的座椅显示出工业设计意味。

Q:可否简单介绍一下酒店各个功能区域的总体设计思路?

A:首先要保证各个区域的使用功能,其次需考虑人文关怀与情感体验。始于自然、基于人文,最终回到精神的原点——也就是人自身价值的终极追求。我的灵感来自于场地本身,来自于这片神奇而特别的山水。

▲ 原始墙面与全新木质夹层共同构成了书吧的温馨阅读氛围,空间置有体现人文关怀的雕塑、北魏年间的雕像以及可以细细品味的当代艺术画作。

▲ 画廊中随处可见锈迹斑斑却不乏当代性的锈红色钢板。

Q:新建筑中的客房空间与老糖厂改造成的公共空间在处理手法方面是否有内在联系?

A:新建筑内部与老糖厂公共空间不仅一脉相承,还存在对比关系。老糖厂本身拥有旧厂房、工业元素,整体力量很雄厚,由其改造成的公共空间自然显得比较硬朗,需要加入当代性进行平衡。因此,我采用了较浓烈的色彩,将艺术性做到极致并焕发新的能量,于是产生了红色大堂、金色书吧、蓝调酒吧,钢板锈色餐厅……

▲ 咖啡厅内保持着具有年代感的布置方式和陈设品。

相较而言,新建建筑内部则更为轻柔,整体空间细腻温软,十分舒适。新旧建筑的处理手法都呼应了阳朔的本土元素,采用相同的石材、使用具有生命的原生材料。二者之间相互融通,亲身体验过后会更加了解那种相通的舒适感受。

▲ 水疗中心建筑由老的罐形储藏空间改造而来,经水泥旋转楼梯通向内部空间。

▲ 水疗客房则位于地下,内部空间的当代性与外部旧有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

Q:你对酒店家具及陈设的设计和选配原则是什么?

A:舒适、适宜,符合价值定位。家具和陈设要有仪式感,于是我们采用品物流形手工制作的蚕丝椅和灯罩,选用体现人文关怀的雕塑和专门定制的糖厂故事绘画,此外还有可以细细品味的当代艺术画作、北魏年间的雕像,以及由当地藤蔓拧成的桌子。每件家具都符合人体工程学,还有更多的细节等待人们实地去找寻。

▲ 新建别墅内部景观,温软舒适的房间与外部景色相连。

这些家具和陈设都在讲述老房子的历史故事、老建筑改造成公共区域应用的故事、新老建筑相互对话的故事,还有身处其中的我们正在书写着的故事。艺术及艺术品代表着对文化的理解,这些收藏不仅代表了业主的价值观,也体现了酒店自身的文化定位。

▲ 套房内景,“窗”的设置别出心裁,使人移步换景,将外部的自然景观“框”了进来。

Q:你的设计作品根植传统又不失当代性,且具有独到的创新点。你如何将这种特质一直保持在实践中?

A:当创新、当代和传统根植于内心深处时,所做的设计作品便会自然地流露出这一特质。这需要不断地学习与积淀,怀揣一颗包容与宽广的心与对设计本身的热爱。我一向认为实践是离不开思想本身的,在思想上对设计严格要求,在实践过程中便自然不会松懈。

▲ 客房内景。干净的线条、柔和的配色营造出平和的秩序感。“方”、“圆”之中将内外景色联结。

Q:你与董功二位在这个项目中是如何合作进行设计的?

A:这是我们的首次合作。当然,这基于我们对设计本身一致的认识以及世界观、价值观的一致。我们都很尊重对方在专业上的坚持和追求,在此次改造项目中非常和谐愉悦地完成了整个合作,并且加深了友谊,我们成为彼此的挚友。


采访、文字 / 王晨雅
建筑设计 / 董功(直向建筑)
室内设计 / 琚宾(水平线空间设计)
场地设计 / 董功、琚宾
老建筑改造设计与景观设计 / 琚宾、董功
项目 / 阿丽拉阳朔糖舍
摄影 / 井旭峰,陈颢,苏圣亮
编辑 / 柒月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