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I. The Magazine of Interiors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光之宫殿:纽约城里的文化灯塔

以透明性、开放性、通达性
为设计原则的哥伦比亚大学新校区
不仅满足教学与研究的需要,
还融入城市与社区文化,思考能源问题,
成为倡导知识生产与交流的公共场所,
犹如一座城市文化灯塔。

一所大学对一座城市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个越来越重视“平等”及“共享”的时代,教育的意义被拓展了,不再局限于校园范围内的知识生产和传递,还辐射到对周边社区乃至整个城市的文化推动,而大学在其中毋庸置疑地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年刚刚开放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曼哈顿维尔校区(Manhattanville Campus of Columbia University)便在建设过程中融入对大学职能的全新思考。哥伦比亚大学政府与社区事务执行副校长玛克辛·格里菲斯(Maxine Griffith)提到:“哥伦比亚大学正在探索新世纪大学的可能性,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更具渗透性,使社区和校园间的边界更加透明。”

▲ 哥伦比亚大学曼哈顿维尔校区主要的学术建筑:Jerome L.Greene科技中心以及Lenfest艺术中心,紧邻地铁高架桥。

与许多传统大学校园不同,哥伦比亚大学曼哈顿维尔校区没有校门,直接与城市及道路相接。占地面积超过17英亩(合69000平方米)的新校区由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与SOM建筑事务所共同完成规划设计,“ 透明性”“开放性”“通达性”是新校区的设计关键词,呈现出一个与周边环境高度融合的新型城市学术园区。校区内设有绿树成荫的人行道和公共开放空间,为城市居民与大学校园的直接互动提供了契机。

最新落成的Jerome L.Greene科技中心以及Lenfest艺术中心由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设计。伦佐·皮亚诺注重将建筑艺术、技术与环境因素相结合,两座学术建筑都体现出这一特征:具有与周边城市相契合的工业感外观,同时服务于教学与城市的功能设置,并通过对环境因素的考虑和控制成为可持续城市设计的典范。

 

Jerome L.Greene科技中心

Jerome L.Greene科技中心是一座用于大脑及行为研究的多学科中心,它位于校区南侧,建筑面积约42000平方米,共9层,是哥伦比亚大学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也是纽约市体量最大的学术大楼。这座大体量建筑具有通体玻璃外观,看上去就像一个会发光的透明体,如“水晶宫”一般。“我向来不爱用比喻,但如果把它比作宫殿,那一定是一座光的宫殿。”皮亚诺如是说。

▲ 科技中心紧邻地铁高架桥,周边环境工业感极强,建筑语言使其良好地融入城市环境,同时解决了自身的功能需求。建筑底层面向城市开放,行人可以自由穿梭。

建筑师十分注重学术建筑的物理环境。整座建筑几乎全部以玻璃幕墙包裹,保证透明性与互动体验的同时,引入日常工作及研究所需的日光,不需要日光的空间则位于建筑的中部,合理的功能分配和有效的自然光利用,减少了人工光源带来的能源消耗。建筑师以巧妙而创新的方式处理建筑外壳,运用可以实现机械通风的总厚度为41厘米的双层低铁钢化玻璃及机械遮阳板,隔绝地铁噪音并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同时形成建筑外部的热缓冲区,进一步提高了内部环境的舒适度。

▲ 建筑幕墙配有可以实现机械通风的双层钢化玻璃及遮阳板,隔绝地铁噪音、引入自然光,同时形成建筑外部的热缓冲区,营造出舒适的内部环境。

科技中心底部的“城市层”同时面向城市和校区开放,二层为不透明的建筑结构层,3至9层包含了主要的学习、工作、研究空间。两条交叉的轴线形成十字形布局,将建筑平面分割为4个方形区域,南北轴线上分布着电梯厅,主要用于交通循环,东西轴线联通了活动区域,包括会议室和各层休息空间以及顶层能够容纳120个座位的报告厅,这一布局贯穿所有楼层。相邻楼层间可以通过循环交通、双层高空间以及多种尺度的会议室加深研究协作。建筑顶层有两个能够俯瞰城市及哈得孙河的露台,在这里能够与周边地铁高架桥和工业建筑进行对话。

▲ 建筑中分布着多处双层高空间,具有上下联通的循环交通,这种彼此渗透的空间布局有助于加深交流和学习过程中的研究协作。

通达的内外部交通、散布各处的多样化交流空间,将学术与城市社区相互渗透,为有计划的研究行为和随机发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推动着青年一代创新力的培养。建筑技术则为室内营造了良好的物理环境,不仅构成独特的建筑外观,也成为这栋巨大绿色建筑的隐性支撑。

▲ Jerome L.Greene 科技中心建筑草图。

 

Lenfest艺术中心

▲ 具有白色纯净外观的Lenfest艺术中心。

Lenfest艺术中心位于Jerome L.Greene科技中心一侧,是一座建筑面积为5600平方米的8层建筑。作为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学院的新居,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所,包含一间容纳150个座位的电影放映室、一间容纳99个座位的灵活演出空间、一个展览空间以及顶层的多功能空间,用以举办展览、表演、放映、座谈会、阅读和讲座等,吸纳全球范围内的艺术观点和作品,并面向大学与城市开放。

▲ Lenfest艺术中心建筑底层向内凹入且为通体玻璃幕墙,上层部分逐级探出并饰以灰白色铝质幕墙板,仿佛一个巨大的白色悬浮物。

建筑师运用大跨度钢结构实现了巨大的无柱空间,且利用允许管道穿过的堞形梁结构来减少天花板自身深度,加大空间可利用高度,为展示、表演提供了绝佳场所,这对艺术创作的呈现及还原是至关重要的。人们能够通过窗户上的机械遮阳系统实现光线的灵活控制,满足各个空间的日常光线需求;顶层多功能空间的天窗配有定制光栅系统,允许北侧柔和光线的射入,但阻挡了南侧强烈的直射光,天窗下的水平机械遮光板也能过滤部分光线,形成柔和的光照环境。

▲ 瓦拉赫画廊(Wallach Art Gallery)内景,被打磨平滑的钢结构裸露在外,成为独特的画廊景观。

作为一座服务于大学的艺术中心,它并没有完全固定的演出需求,因此利用多样化、可调节的空间设施将多种功能空间集合在一栋建筑中,根据教学或研究需要进行调整,无疑是最有利于资源合理分配的功能形式,同时能够最大化地满足教学功用与运营维护的平衡,为大学及周边地区持续注入青年一代的创作活力。

▲ 凯塔琳娜·奥托- 伯恩斯坦放映室(Katharina Otto‐Bernstein Screening Room)。每个演出场地都有自己的试听系统,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联通,实现协作。

▲ 一个灵活的表演空间,在这里将展示学生的理论成果并支持他们在表演艺术领域进行创新。

艺术学院院长卡罗·贝克(Carol Becker)曾说道:“我们的目标是建造一个受欢迎的场所,通过电影、戏剧、写作和视觉艺术专业学生、老师及艺术家的作品激活这里的每一个空间,开启大学与社区合作之门,促进哈莱姆区乃至更大范围艺术氛围的构建。”

▲ Lenfest艺术中心建筑剖面图及草图。

曼哈顿维尔校区是哥伦比亚大学对21世纪新校园的展望和实践,满足日益增长的空间需求的同时,面向城市提供多样性和可达性,并且将更深远的能源问题纳入考虑,这是一种慷慨的胸怀,是教育者、建筑师乃至每一名市民应当具备的豁达品质。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The 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已经授予该校区LEED铂金奖,这是纽约首次获得该奖项,也是美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大学校园规划项目。

 

本文来自《INTERNI设计时代》12月刊 INSIDE.


文字 / 王晨雅
设计、图片 / Renzo Piano Building Workshop
摄影 / Nic Lehoux, Frank Oudeman, Serge Drouin
编辑 / 柒月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