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NT诊所:反思空间设计的实验场 | INTERNI设计时代专访
1962年,英国建筑评论家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在文章《验证1:什么是技术的架构?》(On Trial 1: The Situation. What Architecture of Technology?)中提出,智能化吊顶系统究竟是理想化的“乌托邦”还是“未来技术之梦”?他认为吊顶已经达到工业化与智能化的完美整合,可以容纳越来越多的设备系统,如空调、通风、照明、音效、消防、噪音控制等。如今,吊顶所容纳的庞大而复杂的功能控制远远超越了建筑幕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在建造行业内将科技融入空间的最佳成果。
▲ IN.DENT诊所接待区。
尽管智能吊顶系统有着惊人的普及度,但在班纳姆看来,很少有建筑实践探讨它的设计语言。55年过去了,作为看似无足轻重的一个建筑要素,吊顶的设计方法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改变或质疑。洛杉矶的IN.DENT牙医诊所却是一个例外。作为空间规划的依据,三角形吊顶系统明确地划定出这个不足150平方米的医疗空间所容纳的复杂职能:T形走廊串联了诊所的公共接待区、无菌治疗室、手术室和医护办公区,走廊两侧治疗室的空间围合成梯形,相较于传统的矩形平面,它可以为诊所分隔出更多空间。
▲ 一体化的密度板装置。
主创团队AN.ONYMOUS所采用的T形吊顶龙骨是美国加州市场上最常规的一种成品龙骨。按照间距2×2英尺的网格排布,在吊顶网格内,AN.ONYMOUS织入近400个2×4×4英尺的等腰三角形吊顶模块。为营造均匀的光效,吊顶模块采用真空成形的磨砂亚克力板制成。三角形吊顶模块具有5种不同的形态,通过正反方向安装最终形成10种模块,每种模块均由0至3个金字塔式折面构成。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加反射面以柔化光线,还能够提升安装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比如,吊顶与立面结合处所选取的模块几乎没有任何折面,以避免切割后形成参差不齐的边缘。而转折面丰富的模块大多集中在空间的中心区域,个别位于通风口处的无折面模块穿插在其中,形成丰富的节奏感。
▲ IN.DENT诊所的等腰三角形吊顶系统。
与三角形吊顶模块的未来感相得益彰的,当数接待区的一体化家具装置。它由数控机床切割的592块中密度板组成,每块密度板的尺寸随着组装方向发生变化,使得这件装置呈现出功能的动态演变:一边是接待护士的工作界面,另一边是患者休息区,无论站立、坐下或者是躺卧,它都像一个有趣的媒介将医生与患者紧密地联系起来。
▲ 密度板装置对空间起到分隔作用。
今年,IN.DENT诊所落成后,AN.ONYMOUS邀请专注于人体题材的摄影师尼夫·博佐迪(Neave Bozorgi)为项目进行拍摄。博佐迪巧妙地捕捉了模特与空间元素的互动,也将“空间与人体的关系”这个话题再次引进人们的视线。IN.DENT诊所是一个理想化的探究案例,还是一次来自未来技术的宣言?在本刊的采访中,跨学科工作室AN.ONYMOUS进一步阐述了他们的探索与反思。
▲ 博佐迪巧妙地捕捉了模特与空间元素的互动,也将“空间与人体的关系”这个话题再次引进人们的视线。
Q = INTERNI 设计时代
A = AN.ONYMOUS
Q: IN.DENT诊所摄影图集所传递的故事是什么?
A: 每位建筑师都通过实践项目重新探讨建筑的身份与属性。我们认为建筑不只是物理架构或空间容器,而是人身体的延伸,就像科幻小说中常提及的外骨骼。多数建筑摄影总在强调建筑的特点,缺乏故事性和人的尺度,于是我们希望借此打破这种传统摄影中“大空间与小人物”的固有格局。在IN.DENT诊所的这套影集中,人物是主角,空间作为背景烘托,通过人物的动作与状态暗示空间的职能特性和感官体验。整个图集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每个场景都像是电影分镜头的故事版,它们在情节上是相互独立的,但有着很深刻的内在联系,这也体现了人物与空间的丰富互动。比如,候诊区一位装扮成患者的模特头戴VR眼镜,实际上暗示了一个问题,即在物理空间与虚拟现实完美结合的数字时代,建筑的意义是什么?而在一些其他场景中,我们用伊姆斯椅、有角度的立面来遮挡人物的身体,反思如果建筑成为人类的外骨骼,我们应该调节自身还是重塑空间?
▲ 在IN.DENT诊所的这套影集中,人物是主角,空间作为背景烘托,通过人物的动作与状态暗示空间的职能特性和感官体验。
Q: 作为一个研究性的室内设计项目,该诊所在实现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
A: 我们用吊顶系统作为空间划分的依据,一方面吊顶是患者视线停留时间最长的界面,另一方面我们对这个一直被忽视的空间元素非常感兴趣。因此,项目采取了一种非常规的设计推导方法,旨在探讨新的设计思路的可能性。然而,在只有149平方米的空间内实现丰富的牙科门诊职能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如果按照传统的空间分隔方法,此区域是无法满足目前这些职能的。作为整个空间的组织系统,三角形模块组合推导出的梯形空间平面比起矩形平面可以让小空间拥有更多分隔,满足多个患者同时就诊的需求。当空间应用问题解决后,加工制造是另外一项挑战。三角形模块需要嵌入龙骨系统,而定制龙骨需耗费大量成本。因此,我们决定用最常规的铝扣板吊顶龙骨系统,而将更多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设计适用于该系统的三角形模块中。
▲ 口腔X射线机观察区。
▲ 治疗室内景。
Q: 你们如何评价这场实验?
A: 吊顶系统已在建筑界讨论了百年之久,但是作为现当代建筑工艺,它的探究深度远不及幕墙系统或外部镶板技术,而设计语言也停滞不前。IN.DENT诊所项目的实验初衷就是填补这个空缺,让吊顶系统成为推动设计概念和空间规划的起始点。项目中的吊顶呈现出一张矩阵式网格,内嵌的三角形模块几乎设定了空间中每一台设备的位置,每一件家具的摆放,甚至每一个行为的发生。照明、通风、空调和声控系统隐藏在这个庞大的吊顶系统里,每片三角形模块面板都经过批量制作后嵌入龙骨系统。与其说这是一种全新的空间形式或组织语言,不如将其定义为一套建筑智能系统,可以组织空间布局,可以灵活批量化生产,也可以与大量设备系统产生功能层面的互动。因此,这场实验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将吊顶系统的探讨推向形式与功能统一的高度,为未来更多元的尝试提供素材。
▲ 接待区一体化装置轴测图。
Q: A N.ON YMOUS在未来的项目中还会继续探讨建筑的吊顶系统吗?
A: 与大多数建筑师一样,AN.ONYMOUS的兴趣是对公认的准则发起质疑和挑战。IN.DENT诊所让我们反思设计、技术和人体的互为关系。虽然生产的工业化、批量化和材料技术的标准化为施工带来诸多便利,却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新。我们日常所见的设计往往缺乏真正的“创新”,只是对已有材料、元素、装置、家具和照明进行改编,而它们本身并无任何改变。当然,对这些关系的重新思考是十分有价值的,但我们认为对单体元素进行反思同样重要。因此,每进行一个项目,我们都致力于对某个方面进行深入地改造,并希望这种改造打乱整个系统的稳定,使其发展出一种新的可能性。继吊顶系统探究之后,我们将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共同创造一个可应对不同地形的“办公室漫游者”,它将把地面变成一种动态景观,并以此推导整个办公空间的秩序。我们认为几乎所有建筑元素都可以重新思考,无论吊顶还是地面,但宗旨总是与人的行为状态息息相关。
▲ 模块化吊顶系统平面图与IN.DENT诊所平面图。
文字 / 刘雅羲
设计、图片 / / AN.ONYMOUS
摄影 / Neave Bozorgi, Austin Yu
编辑 / 柒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