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I. The Magazine of Interiors and Contemporary Design

曼哈顿的“白鸽”|纽约WTC交通枢纽

交通枢纽设计,因其对功能和结构的严格要求,
通常为建筑师的自由发挥徒增不少难度。
而纽约近期为世人呈现的WTC 交通枢纽作品,造型惊艳,
观者无不驻足惊叹,再一次满足了人们对这座城市的期待。


当纽约的城市网格被画好的那一刻,也许它自己都没有想到数百年后的今天会是何种景象。如今,二维的框架已经被形态各异的三维体块塞满,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商量或妥协,发疯一样地在一个个瘦长的街块中生长着,却拼凑成当下最具生命力的国际都市。这种颇显野蛮的生长方式给一个城市带来了令人惊奇的活力:纽约,耀眼的国际之都,吸引着全世界的人向她涌来。上至精致优雅的社会名媛,下至身无分文的街头乞丐,每个人都眼睛放光地走向这里,将欲望搅进钢筋水泥,堆起一座座华丽而又虚幻的房子。库哈斯曾经略带嘲讽却又激动地用“癫狂”一词来形容这座城市—毫无节制的资本狂欢。如今,狂欢还未结束,城市的魅力依旧,网格快被塞满,而每天街上匆匆而过的人们,似乎还在期盼着这座城市能再带来一些惊奇。

160224_15-22-24_5dsr6285-0

▲ WTC 交通枢纽主厅室内景象。高耸的结构体和天窗设计创造了教堂般的空间效果。整个大厅因为顶光的摄入和排列整齐的结构体呈现出庄严肃穆的氛围。

漫步在这座城市里,你无法预测下一个转角会发生什么;同样,你也不知道在下一个街区,会撞见什么样的房子。来自西班牙的建筑师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巴利斯(Santiago Calatrava Valls),近期完成了他在世贸中心东侧的交通枢纽项目。凭借靓眼的造型,这座张扬的建筑再一次满足了这座城市的好奇心。

world-trade-center-tr_sham-111rtx28nim

▲ “白鸽”羽翼的尽端。根根白色结构体在完成支撑功能后刺向天空,呈现优雅的同时,也是对911 的纪念与铭记。

提到建筑师卡拉特拉瓦,就不得不提及他过人的造型能力。卡拉特拉瓦出生在西班牙东边的沿海城市巴伦西亚(Valencia)。想必是地中海的碧海蓝天和热情奔放赋予了他作品独特的个性,以及对力量与美的追求,他盖的房子造型夸张,却并不令人难以接受,反而因暗藏原始的生命力而让人心生震撼。卡拉特拉瓦认为,美能够通过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姿态灵秀优美,同时亦有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自然之物成了他设计灵感的源泉。可以说,以结构做造型,是卡拉特拉瓦作品最动人之处,也成为他蜚声建筑界的独有标签。而刚刚竣工的纽约WTC(World Trade Center)交通枢纽,必将成为卡拉特拉瓦又一代表作。

1448052322201new_york_usa_wtc_transhub_calatrava_jamesewing-9833_12

▲ 几近完工的世贸中心交通枢纽。白色的体量纯净轻盈,与周边玻璃幕墙的摩天大楼形成鲜明对比,在一片钢筋混凝土中格外耀眼。

2004 年,卡拉特拉瓦递交了纽约WTC 交通枢纽的设计方案,该方案位于曾经的双子塔的东边,将会作为曼哈顿下城的永久性公共设施。如今,十二年过去了,这个庞大的建筑终于在2016 年9 月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客人。新的交通枢纽替代了在911 恐怖袭击事件中被摧毁的PATH(连接纽约曼哈顿岛与新泽西的轨道交通系统)车站,并连接了纽约的地铁和全新的FULTON 街转换中心。室内的人行通道不但可以通往世贸中心1 至4 号大楼,也可以直接通往布鲁克菲尔德广场(BrookfieldPlace)—这里是纽约市商业办公的综合地带,也正在逐渐成为世界级的购物餐饮胜地。从教堂街(ChurchStreet)和格林尼治街(Greenwich Street)可以进入到建筑内部,即转换大厅。椭圆形的通高空间长约107 米,相当于一个足球场的长度。电梯、扶梯、步梯连接着主厅和上下层大堂。在主厅的西边,是PATH 大厅。与主厅类似,这个区域也由一系列平行的梁结构体组成,大跨度的无柱空间保证了交通与视觉的流畅,带给往来穿梭的人们以全新的空间体验。

整个建筑由钢结构和玻璃构成,白色的结构支撑体从两侧升起,包裹形成中间最主要的大堂,大堂如“眼睛(Oculus)”一般呈椭圆形,与一根根白色的结构体构成整个建筑最主要的空间。结构体在顶端继续向两端伸展,犹如张开的翅膀,在南北方向形成了两个遮光的华盖,为下方的广场提供两片阴凉。两侧翘起的结构设计灵感源于放飞的白鸽,以此纪念该地区曾经发生的911 事件。

winkel_worldtradecenter_wtc_transportation_hub_01

▲ WTC 交通枢纽主厅全景图。大厅呈椭圆形,顶端的天窗可以通过操作来控制开启。每年的9 月11 日上午,阳光会从缝隙中笔直地摄入。

值得注意的是,在白鸽的脊背中央,一条缝隙露出,纽约城的天空可以在大堂内被窥见。这条缝隙不是无意的设计,建筑师为此可是颇费心思。在最初的设计阶段,基于丹尼尔·里伯斯金(Daniel Libeskind)的总图设计,卡拉特拉瓦将2001 年9 月11 日上午10 点28 分—世贸中心被撞击那一刻—的阳光角度作为最重要的参考,对方案进行了旋转。旋转使得建筑背离了原先纽约城的既定城市网格,与周围的建筑边界格格不入。但在旋转过后,每年的9 月11 日,缝隙通过操作被开启,阳光从中笔直地摄入,在室内的正中央投下条形光带,以此纪念15 年前短暂却无比沉重的一刻。此时,建筑的纪念意义被放大,夸张的造型也呈现出一丝神圣。

matt-clements-oculus-101

▲ WTC 交通枢纽的“脊背”。脊背正中为可以开启的天窗,两侧的翅膀向四周伸展,为地面空间创造阴凉。

WTC 交通枢纽的建成,不仅仅带来了交通意义上的便捷,也是曼哈顿下城在911 恐怖袭击发生15 年后,逐渐从阴霾中走出的象征。如同筋脉重新被打通,地下交通的完善像是给这片区域的一次大换血。“这座建筑,是重建的标志,更是和平的标志。”建筑师卡拉特拉瓦站在“白鸽”脊背下的大厅中解释道,“它是对生命的纪念,对活着的每一天的纪念。”在获得无数称赞的同时,WTC交通枢纽也因其耗时过长以及过高的建造成本而成为大家的话题中心。“我并不喜欢它,它看上去太奇怪了!这么多钱,完全可以用在别的事情上,”一位来自纽约的市民这样评价道,“比如用来修路,或者修地铁,完全可以为这个城市带来更多便利。”的确,整个工程从最初预算的22 亿到最后的40 亿,将原本就颇高的造价翻了将近一倍。面对这样的耗资,人们也并不都愿意为其惊艳的造型买单。

好在纽约是个包容的城市。如今,项目已落成,这个展翅欲飞的庞然大物,面对每天来来往往的纽约人,在曼哈顿的钢筋混凝土丛林中,如愿地带给人们一份欣喜;也用脊背的一道蓝天,向人们诉说着这个城市对明天的期望。


文字 / Alven
图片/ ImagenSubliminal.com
编辑/ 孙诗岚

Share: